【名詞】
宋江陣

“小宋江”對練。
宋江陣是一種把武學和藝術結合在一起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現于明朝末年,據說源自于戚繼光的鴛鴦陣(又稱藤牌舞),後來在民間廣為流傳。由一些練習者在廟會廣場上表演。
宋江陣的陣形,模擬《水滸傳》中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陣。表演時人數不拘,通常以三十六人或七十二人為組合,有時多達百余人。梁山泊有一百零八條好漢,但宋江陣卻以一百零八這個數字為大忌。表演宋江陣時,人數最多只能為一百零七人。傳統的宋江陣全部由男性進行表演。兵器主要有鉤鐮槍、菅刀、剔刀、丈二長矛等,古時抗倭鬥爭中也有鋤頭等,充分結合地方特色。宋江陣以鑼鼓點場,首先按36天罡、72地煞的順序亮相表演。開場的是“宋江舞大旗”。接著,梁山泊眾好漢紛紛上陣,18般兵器各顯神通,展現各種陣勢包括打圈、開四城門、巡城、排城、破城、跳中城、梅花陣、龍卷水等,場面十分威武壯觀。
宋江陣主要流行于閩南地區,後由明末清初漳州、泉州的民眾帶到了寶島臺灣、金門等地,並廣為流傳,成為兩岸共有的民俗文化活動。在臺灣,宋江陣還衍生出了“金獅陣”、“白鶴陣”與宋江陣合稱為“宋江三陣”。前不久,廈金宋江陣被列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