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臺常寧同鄉會第19屆獎助學頒獎:赤子丹心照故園

時間:2014-08-26 13:36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8月26日溆浦縣消息 情懷桑梓意拳拳,心繫學子情切切。為鼓勵家鄉學子奮發成為品學優良人材,振興家鄉經濟,1994年春節,湖南常寧籍旅臺人士捐資設立助獎學基金會,同年8月開始資助家鄉高考優秀學子。這一做就是十九年,在旅臺同鄉會兩代人愛心接力下,獎助學子達639人,發放獎助學金上百萬元,激勵了無數常寧學子奮發上進。

  情係故鄉,拳拳之心助學

  1949年至1950年,許多常寧籍的民國軍政人士、讀書人因故離鄉去了臺灣,在臺謀生打拼。雖遠離祖國數十年,但他們從未忘記家鄉的親人,一直以來,心繫家鄉,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發展兩岸關係盡己之力。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兩岸交往頻繁。旅臺常寧同鄉回家探親,在和家人團聚的同時,積極支援家鄉建設。如鄧道登先後捐款建校、建松柏湘江大橋;張澤雲捐資120萬元興建常寧宜江科技大樓……一片愛鄉之情,溢於言表。

  詹澤嘉、郭文等臺胞回鄉時耳聞目睹家鄉經濟發展滯後,少數學生考起了大學,卻因家境貧困無力上大學。於是他們商量資助家鄉教育,寄希望於後起之青年才俊,來實現家鄉的繁榮與富強。

  1994年,郭文在旅臺同鄉會新春團聚會上,同詹澤嘉聯合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張澤雲,發起設立助獎學基金會。籌備會上,郭文作了題為《籌設獎學基金,籍表回饋家鄉之盛情》的演講,得到大多數旅臺常寧同鄉的響應。張澤雲先生當場捐款10萬元,在張先生的帶動下,旅臺常寧同鄉掀起一個捐款高潮,共有50多人捐贈。基金會很快籌集到200萬元台幣,並於當年開始發放獎學金,發放對像是考取重點本科的“家境清寒品學兼優者為先”學子。

  在每年的新春茶話會上,旅臺同鄉都自願樂捐50至100台幣,用於獎勵家鄉學子。92歲高齡的肖新民,是1947年常寧人民選出的國民大會代表,旅臺常寧同鄉會首任理事長,從1995年起他每年捐資5萬元台幣助學,張澤雲每年也捐3萬元台幣。

  為了使獎學金髮放做到公平公正,同鄉會聘請了常寧市公正賢達人士彭亦景、鄧啟明、鄧雅宣等人組成代辦組,負責獎學金的發放工作。2013年又聘請郭晃春、鄔傳少、尹書成等人為代辦組成員。代辦組與市教育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採取班主任摸底、學校推薦,代辦組把關方式,最終確定受資助同學。

  1995年旅臺常寧同鄉會接管獎助學基金會,從此每年派專人回鄉頒發獎助學金。前任理事長譚國清、朱德麟先生和現任理事長郭善德先生都親自回鄉為學子頒獎,還有理事張澤雲、詹澤嘉、郭文、潘載球、曹江來、鄧湘儀、周祖厚先生也先後回鄉頒獎。

  雪中送炭,百萬善款圓夢

  2014年8月13日,常寧市教育局會議室氣氛溫馨,愛心濃濃,常寧旅臺同鄉會捐資助學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18名考取重點本科的寒門學子參加了發放儀式並分別領取了1500元獎學金。

  這樣的情景在常寧已經是多次呈現,自1994年以來,旅臺同鄉會共獎助639人,發放獎助學金95.7萬元。其中1—4屆每人600元人民幣;5—6屆每人1000元人民幣,7屆至今每人1500元人民幣。基金會還設置了一項專項獎金,對考上清華北大的優秀學生每年資助3000元人民幣獎金,直至大學畢業。

  獎助學金的設置和發放,為家境清寒的學子解了燃眉之急。頒獎19屆,旅臺常寧同鄉會共資助了50位失去父親或母親的貧困學生(其中孤兒7人)。同鄉會理事長給每位授獎學生的信寫道:“一不要忘師恩,二不要忘父母養育之情,今天大家以做常寧人為榮,異日常寧必以你為榮。”這些勉勵的話語,極大地鼓舞了常寧學子奮發上進。

  1999年被四川大學錄取的廖玉蘭同學給廣東代辦組寫信説:“我父親早逝,母親年老,我也做好去廣東打工的準備,是代辦組送來了助學金給了我上學的希望。”

  考上華南理工大學的詹輝的母親忘不了,兒子的父親早逝,二兒子又在讀高二,家裏靠她種菜維持生活,為了詹輝的學費她走遍了親友,是旅臺同鄉會讓她不再發愁。

  2005年,被南華大學錄取的陳莉娟同學向鄧雅宣先生説:“2000年父母因鞭炮起火,雙雙去世,靠學校減免學費和姐姐打工我才讀完高中,要不是旅臺常寧同鄉獎助學基金資助,我肯定上不了大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學子們被臺胞的拳拳赤子心和濃濃鄉情所感動。2013年,考取武漢大學的賀繁同學雙手捧著旅臺常寧同鄉會頒發的獎學金,百感交集,向回鄉頒獎的潘載球老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表達對旅臺常寧同鄉會的崇高敬意和無限感激,並代表受獎助的學生深情發言。每年受助的學生給旅臺常寧同鄉會和代辦組寫信致謝,他們的共同語言是:以優異的學業成績回報旅臺常寧同鄉深情厚意,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捐資助學還助推了常寧教育事業發展。1994年常寧高考上線183人,其中本科上線88人。到2014年,我市高考僅本二以上上線人數就達1251人,是1994年的15倍。2005年,市一中王力同學以716分奪得了湖南理科狀元,並被清華大學錄取。

  愛心接力,兩岸三代情深

  海峽隔不斷,總是故鄉情。旅臺常寧同鄉會創辦以來,積極引導臺胞臺屬支援家鄉建設。其中捐資興建社會公益事業達2000余萬元,不少個人捐資達100萬元以上。如1993年,臺胞張澤雲先生捐資120萬元興建了青陽路地標性建築常寧宜江科技大樓。近十年來,經旅臺同鄉會牽線搭橋,先後引進臺資項目16個,投資合同金額7500萬美元。

  更為可喜的是,老一代的骨肉情誼在下一代得到了延續。據了解,1949年以前去臺人員有1200多人。現在,加上他們的第二、三、四代,總計在臺人員約4000人,分佈在臺灣省各縣市。

  在2014年的助獎學金頒獎儀式上,與以往不同的是,出現了一個年輕的新面孔,他就是旅臺常寧同鄉第二代代表曹松盛先生。

  曹松盛先生祖籍常寧勝橋鎮,1964年5月在臺灣出生,現在臺灣桃園縣興南國中教書,屬於普通的工薪階層,作為旅臺常寧同鄉會創始人之一曹江來先生的兒子,此行也是他第三次回到家鄉。

  曹松盛説,19年來,有些旅臺同鄉自己也並不富裕,有些年事漸高不問世事,但捐資助學的事情他們始終堅持,而且代代傳承。

  成立獎助學基金會的第一代理事們現都已經是85歲以上高齡,在他們的影響下,作為第二代理事的他們接過父輩們的接力棒,繼續做好這項事業。

  旅臺同鄉會的工作得到了常寧市的高度重視和支援。每年的同鄉會捐資助學儀式,分管教育和統戰工作的市領導都會參加,市臺辦熱情接待回鄉探親臺胞。常寧市還在宜陽工業園內專門設置了臺資工業小區,為臺灣同胞投資興業提供便利。

  據悉,未來旅臺同鄉會將組織下一代臺胞參加返鄉尋根祭祖、觀光旅遊、文化交流和經貿考察等活動,增進兩岸三代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將如天堂山般永恒,如湘江水一樣悠長。 (台灣網常寧市委統戰部通訊員 唐勝泉 吳建華)


編輯:馬一娜

相關新聞

圖片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