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壇在武漢舉行

時間:2013-12-19 08:50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2月19日武漢消息 12月18日,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60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與弘揚路徑。湖北省委常委張岱梨出席並致辭。

  今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與武漢大學協同共建武漢大學臺灣研究所,集中了一批知名的歷史文化學者,致力於兩岸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教育、推廣和傳播。此次論壇由武大臺灣研究所主辦,省臺辦、省中華文化促進會支援舉辦。

  當天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長余克禮的主持下,武漢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馮天瑜、武大國學院院長郭齊勇、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院長唐翼明,臺灣東海大學教授徐武軍等,就國學的含義、國學教育的展開,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傳統文化教育的臺灣經驗等論題作主旨發言。

  作為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在基調發言中指出,國學要在國文(語言文字)、國史(歷史統係)、國倫(倫理道德)三方面進行繼承和弘揚。健康的國學,應當開放胸襟,吸納外域英華。

  臺灣傳統基金會、環宇國際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石城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以下特質:推崇天人合一、秉持王道精神、重視人格尊嚴、主張以民為本、崇尚倫理道德等等。繼承並弘揚傳統文化的這些特色,對於當下的文化建設和國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義。此外,他認為重視人本教育,應從學校、家庭、社會教育開始。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王明蓀認為,家庭教育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他認為,就傳統文化教育而言,最基礎的家庭教育並不需要高深的理論來進行教育,而應先要在生活層面上去掌握。例如説“知書達禮”,就要在生活中表現出“知書達禮”;而不是知識的灌輸,重在實踐。

  武漢大學陳文新教授認為,當下的國民教育需要的國學,是有助於塑造健全人格的國學,是可以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國學,而不是供網路炒作的國學。

  與會的兩岸專家學者形成文化共識,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有助於滋養國人的德性和智性,特別是增進國人的歸屬感、道德感;教育體系亟需增加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應生活化、社會化。他們倡議,海峽兩岸在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應建立制度化的合作方式,加強交流、互動,併合作編寫面向不同讀者對象的國學讀本。

  隨後,兩岸三地學者還圍繞“從國學研究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推廣途徑”主題進行了探討。(台灣網武漢市通訊員 沐仁 文心 孫進)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