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北京涉臺視窗  >   京臺情緣

一個臺灣女子的野心:把中國風推向世界

2021年02月02日 18:08:53  來源:
字號:    

 

  蘇菲來自臺灣,9年前,她投資了20萬元人民幣在北京開了一家小小的家居飾品店。開店初期,當她坐在冷冷清清的店舖中盼望顧客到府的時候,她怎麼也不會想到,9年後的今天,小店會由十幾平方米擴大到一百多平方米,她的生意會由一筆筆的零售業務發展到幾十萬元的訂單業務。3月份的一天,她又一次來到唐山她自己的瓷器工廠,忙著為4月份在香港舉辦的一個國際性的家居用品出口展做準備,她希望利用這個機會把自己生意擴展到海外。

  同期:蘇菲

  這些荷花圖案的瓷器就是我們要帶到香港參展用的,這是tea for one 喝茶用的,就是這個樣子。

  其實早在十年前,蘇菲還在臺北的一家公司做著與家居飾品毫無關係的國際採購工作。但是,1996年蘇菲的丈夫作為一家美國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被派到大陸工作,蘇菲的生活軌跡也由此發生了改變。告別了臺北的高薪工作和親人朋友,她和丈夫在陌生的北京開始了全新的生活。由忙碌的白領突然變成家庭主婦,這讓蘇菲很不習慣。

  採訪:蘇菲

  老是逛街也不行啊,老是花錢挺煩人的。有幾個臺灣朋友就説想開小吃店,因為臺灣的牛肉麵特別好吃,所以想開牛肉麵店,大家都是在討論沒有什麼實際的行動,後來還有朋友説開什麼花店,後來也作罷,其實心裏已經有了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想法。

  雖然有了做事情的想法,但是蘇菲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只能靠逛街打發時間,但在逛街的過程中,蘇菲慢慢發現了商機。剛到北京的時候,新居需要佈置,但她發現當時商店裏的家居飾品要麼是高檔昂貴的,要麼價格便宜但做工粗糙,缺乏那種有創意、精緻、實用而價格又不太貴的産品,這一點使她想到,為什麼不抓住這片市場空白,就賣家居飾品呢?於是她便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一直從事商業經營的丈夫。

  採訪:蘇菲丈夫 臺商 錢金麟

  我覺得應該是還可以的。第一個這種,有這種需求的人,應該是很多。第二個,就是説整個在等於説大陸這邊,大家經濟開始發展,那一發展的話,勢必整個生活的一個方式,形態都會改變。那我講,等於説從生意發展的角度來的話,這應該是一個有商機的。

  丈夫的支援令蘇菲信心大增,經過一番盤算,蘇菲拿出了20萬元人民幣,用來租房和進貨,小店的名字就叫“蘇菲的店”。由於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目標客戶定位在在華外籍人士以及中高層收入者,因此,蘇菲把店址選在了當時北京外國人居住比較集中的三里屯,她對這個只有12平方米的小店寄予了很多美好的希望,但是現實所帶來的壓力很快就沖淡了她新店開張的興奮勁兒。

  採訪:蘇非

  就幾乎一整天店裏面沒有人進來,不能説沒有人進來,而是説沒有人來買東西,因為那時候,店門口的店是公交車車站,有幾個站牌在那,進來閒逛的人特別多,在那裏逛逛,東摸摸,西摸摸,看到我們的中國結的餐巾環就摸一摸,然後説這個大疙瘩是幹嘛使的。

  每天到了下班結賬的時候,計算器上幾個可憐的數字總讓蘇菲感到沮喪,她甚至對自己的選擇産生了懷疑,後悔自己一時衝動。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蘇菲苦苦尋找著答案,但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愛好和經歷恰恰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把鑰匙。

  蘇菲從小生活在臺灣,家中有一個比她大六歲的姐姐,姐姐非常喜歡穿著各式各樣的中式服裝,她那古典而美麗的形象一直都是蘇菲效倣的對象。

  採訪:蘇菲

  後來在高中是有一年春節,我媽媽跟我姐姐帶我去買新衣服,買了我生平第一件中式的衣服,一件紅色的棉襖,我一直保存到現在,就是這一件,從我高中到現在,裏頭都壞了,領子都掉下來了,用線縫的,但是我還捨不得扔,有感情了。

  在姐姐的熏陶之下,蘇菲除了喜歡漂亮的中裝,最大的愛好就是照著結藝書籍編織大大小小的中國結,也許就是在這綰、穿、纏、繞的過程中,蘇菲與中國傳統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種情結一直延續到現在,至今在她家裏最顯眼的地方,還擺放著她和先生穿著古裝的結婚照。

  和蘇菲一樣喜歡中國風情的女性並不少見,但是蘇菲的獨到之處在於她把這種喜愛融入到了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那還是在1996年,蘇菲剛到北京沒多久,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嚮往已久的老字號“瑞蚨祥”。從那以後,她就被一匹匹光彩四溢的織錦緞深深地吸引住了。

  採訪:蘇菲

  那個時候大概可能要兩三天要跑一趟吧。我還記得冬天的時候特別冷,從車子開不進前門大柵欄那一塊。我都坐三輪車進去,坐到三輪車車夫都認得我了。一看到我説,您又來了,瑞福祥。走。

  當時,只要是蘇菲覺得好看的布料就一律買回去,她用這些布料給自己做了各式各樣裙子、外套、旗袍,但這些似乎都不足以滿足蘇菲對織錦緞的喜愛。

  採訪:蘇菲

  因為當時在學看古董傢具也買了不少古董傢具,就覺得從外面帶來的東西和新買的古董傢具不太配套,就是風格很不協調。織錦緞的衣服挺漂亮,布特別好看,就突然有了一個念頭,用這些織錦緞做餐墊不知道效果怎麼樣,就試試看,就作了那種五福拜壽的,大團花的,就效果特別好,跟古董食具特別配套,讓整個屋子特別的明亮,特別的光彩照人。

  從此,蘇菲的這種興趣便一發不可收拾,她用織錦緞嘗試製作了各种家居飾品(展示——像框、桌騎、椅墊、手機套、燈籠,)這些小創意得到了朋友們的一致稱讚,她們都覺得,蘇菲做的東西既時髦漂亮又有中國味道。所有這一切都被蘇菲的丈夫都看在眼裏,因此,當蘇菲的經營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便説出了自己一直在考慮的一個想法。

  採訪:蘇菲丈夫 臺商 錢金麟

  那時候流行的一個什麼事情,什麼行業都要談的叫什麼有中國特色。正好也是她從她小時候開始喜歡這種東西。然後我想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一個題材。

  當時,聽了丈夫的一番話,蘇菲一下子覺得豁然開朗,她想即使這個想法不成功,也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什麼不去試試呢?可那時還沒有人用做衣服的布料來做家居飾品,顧客會不會認可這種創意呢?蘇菲嘗試著用織錦緞做了一批西式的餐墊和桌騎。

  採訪:蘇菲

  我記得那時候過完春節,好像是98年,在順義國際學校,有一個春季的園遊會,園遊會上還歡迎這些這種擺攤子,去賣東西,促銷這些東西,當時就租了一個攤位賣這個東西,我的攤子是所有的攤位裏面生意最火的,那天幾乎把帶去的所有的貨,帶去的可能大概一千張餐墊全部賣掉,那一天從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就這幾個小時以後,那天的銷售額是五位數字的哦。

  超乎想像的結果,讓蘇菲吃了一顆定心丸,看來,走中式風格這條路子沒錯,於是蘇菲緊接著推出了一系列的中式風格的家居飾品。

  在那個時候,這種製作精美,用途新穎的家居飾品還非常少見,蘇菲是第一個把中式布藝和家居飾品結合在一起人,除了靠墊,桌布這些日常用品,還有一些帶有新的功能(酒瓶套、餐巾環、筷子套)的飾品,它們或者使用中式布料或者帶有中式圖案。亦古亦今的風格讓消費者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濃濃的文化氣息一下子吸引了大眾的目光,成為了當年家居飾品市場的一個亮點。

  不到半年,蘇菲的投資就收了回來。但當小店的經營漸漸步入正軌,蘇菲面對著美好的前景,正打算松一口氣的時候,她又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

  採訪:蘇菲

  1999年我們有一次朋友去吃飯,去一個酒吧,然後就看到這個酒吧裏頭用的那個東西,還有那個餐巾環,就是我設計的那種,我就很驚訝。這不是我做的,怎麼會有這種東西。

  蘇菲帶著疑惑在市場上轉了一圈,才發現原來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很多類似的布藝産品,而且價格比自己的産品要便宜很多。

  採訪:蘇菲

  我覺得剛看到的時候挺受打擊的,心本來在這裡,咚,掉到這裡了。就是那種感覺,心沉下去了。

  讓蘇菲更難過的是生意本還算不錯的小店越來越冷清,一些老客戶也不再光顧。面對著激烈的市場競爭,蘇菲也嘗試用其他方法來吸引顧客。但是隨著市場上類似的産品日益增多,無論用什麼方法,小店的特色都越來越不明顯,再加上沒有價格優勢,因而顧客還是一天天在減少。

  採訪:店員

  以前五十套餐墊兩個星期就賣出去了。到後來就是兩個多月都也沒怎麼賣。

  幾個月過去了,小店的生意還是沒有起色,而房租、水電費、員工工資卻一分也不能少,蘇菲感到壓力越來越大,但好強的性格讓她不甘心就這樣失敗,而是一直思索有什麼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由於生意冷清,貨架上漸漸積起了一層薄薄的灰塵,有一天,當她正在擦拭著店裏的瓷器的時候,一個念頭在她的腦海中浮現了出來,瓷器一直也是小店中銷路不錯的産品,而且經營瓷器的門檻也比較高,一般人不太容易進入。由此蘇菲的想法漸漸明朗,就把瓷器作為店裏的主打産品。經營布藝飾品所遇到的問題讓她想到,要想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不僅要有區別於別人的特色商品,同時也要能夠根據顧客的口味變化,及時推出新的産品,於是蘇菲決定自己來進行設計。從小就喜愛的中式服裝又一次給了她靈感。

  採訪:蘇菲

  剛開始的想法是畫一件很漂亮的中國衣服,在盤子上面去表現它的特色,但是後來發現,整件衣服最特別,最美,最跟一般西式衣服不一樣的,就是領子部分,中國人穿衣服的那種斜襟,加上高領還有盤扣,所以我想單獨把這個部分放大,做一個像這樣子的放到上面,應該是挺好看的。

  至今這批中裝系列的食具仍然是蘇菲店中買得最好的瓷器産品,蘇菲也因此嘗試著把各種帶有中國風情的圖案用在西式食具上,這得到了顧客尤其是外國顧客的青睞。很多顧客甚至從國外打來電話要求訂貨,小店終於度過了危機,但是,不久蘇菲又發現了新的問題。

  採訪:蘇菲

  雖然當時是賣的很好,還是不斷有客戶要求比如説一個畫面,有三個的顏色,有紅的、黑的、藍的,那還是會有客戶問你有沒有綠的花,有黃的花,那我們就沒有了,等於是這個做不到生意,當時一直在考慮怎麼樣能夠比較靈活有彈性的把這些花樣能夠滿足客戶的要求。

  怎樣滿足這批有特殊要求的顧客,儘量減少客源流失呢?蘇菲又動起了腦筋,一個週末的下午,她照例去逛老字號“瑞蚨祥”,在那裏她突然想到顧客在瑞蚨祥可以在根據自己的需求訂做衣服,那麼為什麼自己不嘗試著也開設訂做服務呢?事實證明,蘇菲的這個思路是正確的,這項服務不僅吸引了更多的顧客,也讓蘇菲結交了很多朋友。這些朋友讓她對北京不再有陌生感,也讓她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小店不再只是一個做生意的地方,很多時候,它還是蘇菲和朋友們一起聚會的場所,每當店裏又推出了什麼新産品,她總會邀請朋友們來看一看,聊一聊。就在聚會聊天的過程中,朋友們也為小店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採訪:蘇菲

  一個朋友就是在美國大使館工作的一個美國小姐,她就是因為在我們店裏頭定做很多東西,做好之後,她很滿意。只要什麼事情就想到我們,她就把我們的店推薦給老布希的夫人,所以老布希的夫人就很喜歡我們的店的瓷器,她一下子要求購買24人份,就要特別大,特別大的一個生意。

  講究經營技巧,再加上朋友們的鼎力相助,蘇菲的生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業績最好的時候,小店月零售額就達到了30萬元。成功所帶來的信心讓蘇菲期望能夠找到一種方法,使小店的經營更上一個臺階,即使在銷售淡季也能保持穩定的收入,在這個時候,小店裏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他們的到來,讓蘇菲又有了一個全新的經營思路。

  採訪:蘇菲

  來了兩個客人,穿這制服,來到店裏以後上下左右的看,挑得非常仔細,和一般的客人不太一樣

  幾天后,蘇菲接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電話,打來電話的人正是那天來店裏的兩位顧客之中的一位,原來他們是北京某大飯店的工作人員,當時正在為飯店尋找一批有中國特色的禮物。

  採訪:王府飯店 公關部 陶宏微

  那這樣我們在尋找的過程中,在朝陽公園附近,發現了蘇非的小店,發現了當時很多外國人很喜歡到店裏面看,去買一些東西,發現他裏面東西很特別,我們第一批下的定單大約是有一百個左右的這種中國服飾的瓷器的盤子。

  就這樣蘇菲和這個飯店的第一筆生意就做成了,她如期地將100個瓷盤交給了飯店。然而在當時,蘇菲並沒有意識到這筆業務是她事業的一個新的起點,直到有一天,她在店中接到了一個電話。

  採訪:蘇菲

  這對於當時僅僅以零售業務為主的小店來説,機會非常難得,蘇菲的心裏既興奮又不安,讓她興奮的是,這家酒店不僅知名度很高,而且一次的定貨量就達到上萬件,如果能抓住這個機會,小店的經營就會邁上一個臺階,讓她感到不安的是,她從未做過訂單生意,更不要説是這麼大的一單業務了,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從頭到尾完成這項任務呢?

  採訪:蘇菲

  那段時間話,腦子裏就不停的在轉,這個怎麼處理比較好,萬一作不出來,底線要是要絕對做出來,底線是要做出來,讓人家餐廳能夠如期開業。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讓工廠按客戶的要求做出樣品,如果樣品合格的話,那麼蘇菲就可以和酒店簽訂合同,然後批量生産就可以了。可事情遠遠沒有她料想得那麼簡單,第一個環節就遇到了麻煩。

  採訪:蘇菲

  客戶最初要的是一個淡綠色的一個瓷器,我就拿著樣品就找工廠,顏色的話,工廠説試試看,那就是老試不出來顧客的顏色,然後試了差不多兩個星期,答應客戶給他綠色樣品的時間到了,但是試出來一個特別怪異的顏色,就是發綠的灰色。

  當時蘇菲的心情十分失落,看來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完成這筆業務,但是為了給客戶一個交待,她還是決定把這個燒壞了的樣品拿給客戶看。她對這次會面沒抱任何希望,但是沒想到的是,事情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機。

  採訪:蘇菲

  結果沒有想到,一看經過窯變産生的帶綠的灰色瓷器,他很喜歡,他説效果比他們所要求的淡綠色還要符合他們的想像。

  聽到這個意外的答覆,蘇菲興奮異常,這就意味著她還有希望接到這筆定單,然而緊接著,她就意識到了問題的複雜性,原來這個顏色燒壞的産品是在燒制過程中偶然發生窯變的結果,窯變就是在陶瓷的燒制過程中,由偶然不確定因素的作用而燒制出的一種特殊的效果,窯變往往能給瓷器帶來意想不到的色彩,但是它卻是由無法掌控的因素,比如氣溫、氣壓、濕度等決定的,因而想要再達到一模一樣的效果,難上加難。為此,蘇菲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堅持,要麼放棄。

  採訪:蘇菲

  當時也沒有把握,當時想説,我要做就一定要到,就是一個比較好強的個性吧。既然人家決定讓我做,我接下這個定單我就得做到,不管怎麼樣都得做到,就算賺不到錢,賠錢我也得作。

  也許就是蘇菲這種不服輸的個性,讓她選擇了堅持。而前期投入要花費多少錢,最終的結果會是怎樣,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當時蘇菲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做出客戶所要的顏色,為此她和工人們只能模擬當時的各種條件,一次一次進行試驗。

  採訪:蘇菲

  那個期間就一直討論找原因,有配方天氣因素,有顏色厚薄,每一個細節都討論的很詳細,每一個試驗都留下了很詳細的記錄,泥的配方,兼顧到瓷器的硬度,各式各樣的泥料,不停地在換,大概試了不下200次。

  泥料的成分確定了,但最關鍵的釉色的成分還沒有試驗出來,接下來仍舊是一個漫長而又痛苦的等待過程,然而,一次又一次的試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那個特別的,帶有綠色的灰色就是燒不出來,眼看著幾個月的時間就要過去了,幾乎所有的人都快要失去耐心了。

  採訪:蘇菲

  餐飲部經理是奧地利人,之前每一次我都會帶著瓷片去見他,然後跟他再討論一下,到了大概第五個月了,他就跟採購部的人説,我不要再見那個蘇菲了,她每次都看起來很可憐的樣子,我都不想相信她。可沒辦法,看她很可憐,我還是要相信她。

  對於蘇菲來説,這段時間是最痛苦的,一方面,她掛念著工廠的試驗結果,因而經常往返奔波于唐山和北京兩地,有時一個星期要跑好幾趟,另一方面,酒店餐廳開業在即,蘇菲還要不停地和酒店方面進行交涉,請他們再給她一段時間。然而所有人包括蘇菲自己都無法預測結果。

  採訪:王府飯店 公關部 陶宏微

  離餐廳開業的時間已經越來越近了。很緊,其實飯店當時已經作第二個備選方案了。蘇非當時也是知道的。但是她還沒有放棄。

  採訪:蘇菲

  因為第二次的樣品還沒有做出來,所以我就一直沒有告訴他們交期,沒有交期就意味著客戶對我也沒什麼承諾。

  沒有承諾也就説明客戶對蘇菲的前期投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如果到了約定期限仍然做不出樣品的話,蘇菲不僅得不到訂單,就連做試驗投入的幾萬塊錢也只能打水漂了。在交貨期限和資金投入的雙重壓力之下,蘇菲日漸憔悴,但她仍在苦苦堅持。一晃時間已經過去半年多了,各種試驗也做了四、五百次。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個初春的上午,蘇菲收到了一個讓她期盼已久的好消息。工人告訴她,客人所要求的顏色終於試驗出來了。

  採訪:蘇菲

  覺得像爬階梯一樣,不是從第一階一下爬到第一百個階梯那種喜悅,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那種感覺。

  歷時半年多,蘇菲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兩個星期後,她如願接到了這筆訂單。這筆生意的成功為蘇菲的事業開拓了一片新天地,她用這筆定單賺來的錢再加上以前積累的資金,在唐山建起了自己的瓷器工廠,同時,一些大酒店開始找到蘇菲,請她幫助他們設計並且製作食具。順利拓展了北京市場,蘇菲又把目光瞄向了全國。2003年,她的第一家加盟店在南京開張了,有更多的人認識並且喜愛上了蘇菲的店,她的成功讓一直默默支援她的丈夫感到格外驕傲。

  採訪:蘇菲丈夫 臺商 錢金麟

  最關鍵是説自己本身是不是有一個要把它做成這樣一個信念,這種決心,這個是最重要,她現在事情做得不錯,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等於説面對困難不會去逃避。

  現在蘇菲已經走出了自己的小店,邁向了更廣闊的市場,她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的時候,再開幾家加盟店,用自己的産品,把中國最傳統、最美的特色展現在世界面前。 (來源:cctv.com)

[責任編輯:李婷婷]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