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北京涉臺視窗  >   京臺情緣

北京第一家“臺資企業”——一位老臺胞的故事

2021年02月02日 18:08:53  來源:北京與臺灣
字號:    

     藍天,白雲,綠樹,國産東風汽車在101國道上飛奔。這幅美麗的畫面使我遙想起父親林子瑾先生辛亥革命後來北京興辦公路運輸的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人們説:要想富,先修路。國家要富強,發展公路運輸事業是很重要的。

  路,是人走出來的。然而,我父親走過的卻是一條崎嶇的路。他是老一代臺胞,他的童年時代,還是清朝劉銘傳任臺灣巡撫的時代,當時修築鐵路,曾算作最先進的事物之一,被印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他在少年時代,親身經歷了《馬關條約》以後,臺灣淪陷為日本殖民地的痛苦歷程,所以他非常痛恨日本侵略者。那時,日本強行要臺灣島內的居民歸屬日本國籍,且罵他們為“清國奴”。他深知自己不是日本人,自己乃是炎黃子孫,所以時刻懷念祖國。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非常強烈。針對日本的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他曾參加了當時臺中的“櫟社”詩社。以中華文化對抗日本文化侵略。由於他的書法好,櫟社成立20年的紀念碑就是他題寫的,至今仍然保留在臺灣。他反對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結識了孫中山和黃興。

  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1月,中山先生在演説中公開提倡修築道路,後來中山先生又在“道路為建設著手的第一端”中再次竭力提倡修建道路,認為“衣食住行乃人民四大需要,修治道路,以利民行。”不少愛國人士積極響應,辛亥革命時代那種強勁的振興實業思潮較深入人心,當時許多人認定,政治革命根本目的就是發展實業,振興國運。這就為中國公路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當時的熊希齡先生也作過“道路與國計民生之關係”的演講。父親深受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便早在民國初年滿懷熱情地來到北京,恢復了中國國籍,而且後來就投入了開發公路,發展汽車運輸的事業。

  實業救國的道路雖然振奮人心,但走起來卻是一條泥濘之路。平時,父親很勤勞,反對懶惰。事事都要自己動手。在家裏,哪位孩子犯懶,他都要嚴厲批評為“不肖子”。他也很堅韌,倔強,他認定對的事,就幹到底。他從實業救國的角度出發,不願興辦城市內小汽車的行業,儘管那易於贏利,又不用投資修路。他特別選擇長途汽車業,認為長途汽車業有較強的社會大眾公益性質,為此他寧肯首先義務出資修補道路。

  他選擇的是北京通往古北口長城塞外的道路。京古路,向北延伸到承德即京承公路,再延伸到瀋陽即京沈公路,這條幹線即現今的101國道。憶往昔,那也是一條古道。秦始皇時,漁陽(今北京懷柔,密雲一帶)是邊塞重鎮。始皇東臨碣石,返回咸陽途中,就經過漁陽。漢朝時,即形成了這條路的雛形。北魏孝文帝時,古北口之路是北方各部族貿易通途。唐時則已初步成為驛道。唐人有詩云:“北風號薊門,殺氣日夜興,咸陽三千里,驛馬如饑鷹。”這生動描寫了邊關驛傳的緊張狀況。後來遼宋互派使節也多經此路。金建都燕京,這是自燕京去會寧(老金都)的重要通道。元代于古北口設驛,此路是自元大都至上都的重要道路之一。明朝時更形成了由京師到古北口的驛站幹路。到了清朝,京承驛站道路又成為禦道,是清帝赴承德避暑山莊之路。

  父親雖然身為臺胞,但有較深厚的國學根基和歷史知識。他熱愛祖國,也喜歡北京這條古路。他認為修墊改造這條道路,有利於開發邊遠落後地區並有利於日後發展為交通幹線,有利於國計民生。這條路沿途坎坷,並曾有16處橋、渡(石橋9座,木橋1座,渡口1處,時橋時渡5處)行路甚艱。父親曾沿途考察,有的路段真如古人蘇轍描寫的“亂石環合疑無路,山徑縈回長傍溪”。到了古北口,則正如歐陽修詩云:“古關衰柳聚寒鴉,駐馬城頭日欲斜”。那時,他感到自己衰落的祖國多麼迫切需要強盛起來啊。於是,他由古北口返回北京,決心出資修治此路。就在這古驛站道路的基礎上,先後經多次翻修,鋪墊,取直,拓寬路面,解決排水等等問題,才逐漸演變成勉強通行汽車的公路。

  為此,他要和當時的順天府京兆尹道路管理部門打交道,還要了解那時政府頒布的“修治道路條例”,內務部制定的實施細則和“長途汽車營業規則”以及有關法規、稅則、選車、設站、人員、燃料等等諸多方面的問題。萬事開頭難,尤其在當時,臺胞到異地他鄉創業並非易事。而對我父親説來就更困難了,因為他本是學文史和法政的詩人和學者,並非商人。

  大家知道,道路和交通工具是一對孿生兄弟。原來驛道上行駛的是馱騎、人力車、畜力車、駱駝,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時乘的是轎車,而修公路是為走汽車。所以,在修路的同時,他便著手解決新式交通工具問題。他開始籌辦起北方長途汽車行(當時取的英文名是THENORTHERNLONGDISTANCEMOTOR-CARCO.)。那實際上可説是北京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早的臺資企業。那時汽車剛傳入中國不久,均要由洋行購買。例如,美豐洋行代銷福特汽車,公懋洋行代銷道濟汽車。當時,隨著汽車的使用,也帶動了汽車修理業及為其服務的行業和技術的發展,如汽車配件、電器、蓄電池、充電、燃料、潤滑、輪胎的發展。那時汽車配件又分“原廠零件”(即GenuineParts)和“外廠零件”。前者是原汽車製造廠生産的,後者雖然也是進口的,但非原廠生産,不如前者好用。

  北方長途汽車行成立後,它的長途汽車曾在父親修過的道路上運作。一是從安定門經高麗營、懷柔、密雲到古北口,一是從朝陽門經通縣、順義、懷柔、密雲到古北口。那時,父親時常起早貪黑,嚴寒酷暑,風餐露宿。時人云:“行車二三里,修理四五回,停車六七次,八九十人推。”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反映了當時車輛、道路的落後狀況和行路的艱辛,如果遇到中途拋錨,那真是叫天不靈,叫地不應。有時中途遇到大風或暴雨、雷電交加,也很危險,情景相當恐怖。後來他把這些經歷當故事講給我聽,甚至還讓我注意研究他遇到的一些奇特的自然現象。可惜我那時年幼,又無大志,只是勉強聽著他講,心裏總想著到院子裏去玩。

  當年,他雖然在道路上很辛苦,但是當他聽到時人的等車歌謠“望眼欲穿脖梗直,好似嬰兒盼奶吃”後,看到等車的乘客上了車,也曾非常興奮,認為終於奮力辦成了發展交通這件事。

  過了幾年,由於軍閥混戰,各部軍方便以藉為名,進行汽車徵用,但多數有借無還。另外,當時不但汽車和汽車零配件由外商把持,由於中國沒有石油工業,就連燃料也由外國操縱,汽油還經常被竊,後來日本又要進犯華北,他的長途汽車運輸便索性停辦了。隨後,殘留的圓形的公司標誌、搪瓷工藝鐵牌曾變成了我家的米桶蓋,個別汽車的汽缸箱蓋則變成了爐圍,倒使用了多年,變速箱的老式進口傘齒輪,好似鋼制雞蛋糕,實在派不上用場,我們幼時曾一度把它當玩具和自製秤砣,後來也丟失了,這就是結局,也是當時社會發展狀況的必然結果。

  回憶父親這段往事,我深有一些感受。當時和後來,一些親友認為他的上述作為是犯傻,但現在看來,他的上述作為對當時生産發展和社會進步確實起了一些推動作用。作為臺胞,他對祖國感情深厚,對推動祖國的交通運輸事業發展做了些微薄貢獻。這種精神應該繼續發揚。

  可喜的是,近年有許多臺胞來祖國大陸投資,興辦實業,獲很大成功。時代在前進,我相信今後將有更多臺胞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業!

[責任編輯:陳寧]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