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民”和縣蔬菜大棚裏種地

時間:2011-11-16 11:00   來源:馬鞍山日報

  色彩鮮艷的大小南瓜,長達兩米的蛇瓜,吊在藤上的酒葫蘆……初冬的淡淡寒意中,70多種瓜類、50多種蔬菜在5000平方米的溫控大棚裏演繹出春天的欣欣向榮。11月11日,當記者走進“臺灣農民”洪基謀坐落在臺灣農民創業園現代農業示範園的蔬菜大棚時,為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所驚嘆。 

  “我們是8月份開始承包的,一共承包了460多畝土地,承包10年。接手這3個月以來,我什麼都不想,就想搞好本屆蔬博會,把我們的名氣打出去!”正帶著工人忙著最後布展事宜的巢湖綠神有機農業開發公司負責人洪基謀告訴記者,本屆蔬博會是他們最大的機會,必須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去,把和縣的蔬菜種植推出去,讓和縣的農民更加有信心。 

  採訪中得知,作為“臺灣十大傑出農民”之一的洪基謀其實很早就來內地進行農業技術授課了。“我們很早就有了在長三角地區發展花卉種植的想法,一直都在尋找適合的地方,直到在蘇州遇見和縣的招商人員,我們才終於找到了根據地。”洪基謀説,即使是與山東壽光相比,和縣的蔬菜種植也是有得一拼。同時,他對和縣的環境很滿意,作為技術總監,他認為和縣的底子很好,加上他們引進的品種和帶來的先進技術,一定可以有更好的發展。“不僅僅是蔬菜,在整個長三角地區,和縣的環境對種植花卉也是很有競爭力的。因為地域的問題,昆明雖然是花卉之都,但是運到長三角最少也要8個小時,鮮花鮮花,比的就是一個鮮字,我們現採現賣,就是最大的優勢。” 

  在臺灣農民創業園現代農業示範園,洪基謀既是一名創業者,也是一名農技專家。“這是扶郎花,又叫非洲菊,這裡的土壤氣候特別適合它們生長。現在南京市場這種花直徑大概8至9釐米,我們這可以長到11釐米以上,比臺灣那邊還好。”放眼望去,4000平方米的溫室內整整齊齊種植著4萬株扶郎花,數千朵已經盛開,紅得是那麼喜慶,粉得是那麼可愛。“這片示範園傳播著最新的種植理念,推廣著先進的農業技術,所有這些,是為了發展現代農業,最終讓農民富裕起來。”洪基謀指出,農業也要從品質、技術上尋求突破,而不是追求數量,要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去種植更綠色更健康的農業作物。 

  據悉,目前綠神已經接到了七八個來自長三角採購商的訂單,甚至廈門、廣州等地的訂單也紛至遝來。但是,綠神卻始終沒有發貨,因為他們所有的花卉都要優先供應蔬菜博覽會,讓蔬菜博覽會更加美麗精彩。 

  背景資料

  2009年5月17日,和縣因具備區位優勢、綜合資源優勢、農業資源優勢、科技資源優勢、濃厚的臺灣情節等五大優勢,被農業部、國臺辦批准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同年11月4日,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正式揭牌,成為省內首個臺灣農民創業園。 

  在臺灣農民創業園規劃中,記者留意到,引種臺灣精緻果蔬和花卉成為一項重要課程。而這些技術課題一旦攻關成功,那麼吃到安徽本地産的甘藍、花椰菜、青江菜、山葵將不成問題。屆時,更多皖産臺灣蔬菜將走進更多百姓的餐桌。 

  今年以來,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充分搶抓“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建設”和“沿江核心城市跨江發展戰略”的機遇,不斷創新進取,園區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已成為皖臺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之一。為加快和保障園區的進一步發展,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圍繞“引領安徽農業、促進皖臺交流”,明確“休閒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和科技農業”四個領域為園區重點産業發展方向,圍繞産業定位抓招商,實現差別化發展。目前,園區現有香泉湖禽業、中和食品、宏海畜禽等5個項目落戶,總投資近7億元。 

  和縣坐擁沿長江岸線一個長55公里,寬15公里,面積為8.25萬公頃的沖積平原,優質的土壤、灌溉水及空氣品質,廣闊的消費市場以及便捷的水陸空交通,這些都為蔬菜産業的發展提供著極佳的硬體基礎。 

  從1983-1992年間的以大棚早熟栽培為特色,商品菜生産開始初具規模;到1993-1999年間,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全縣新增菜地面積達9萬畝,早熟、延後等多種特色栽培方式並行發展,而且傳統加工及外貿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市場網路基本建立;近十年來,和縣率先在全國實現蔬菜生産無公害化、標準化,面積穩定在42萬畝左右。和縣的獨特地理區位、農業資源優勢以及不斷壯大發展的蔬菜産業,吸引了一批“臺灣農民”來這裡發展。

分享到:
編輯:郭慶娜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