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地方兩會看轉型|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只增不減

2017年02月28日 08:48:05  來源:央廣網
字號: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陸續謝幕的2017年地方兩會,一些熱詞頻頻出現。謀發展,要拿出“洪荒之力”來;談到民生問題時,“獲得感”屢屢被提及;在談到創新發展時,“工匠精神”成為“高頻詞”。

  從這些地方兩會聲音裏,能感受到新動能的力量,一大波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事項,正在孕育發芽,並將走進每一個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也讓我們對即將開幕的全國兩會充滿期待。

  熱詞一:只增不減。

  儘管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只增不減,依然是各地兩會高揚的主基調。湖北省提出,無論今年財政壓力有多大,用於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為群眾辦的實事只加不減。四川省承諾,要堅持民生投入只增不減,為老百姓辦實事只增不減,讓人民群眾共用發展成果。

  對比往年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發現,民生保障項目也有增無減——在安徽省今年擬實施的33項民生工程中,健康脫貧兜底“351”及建檔立卡貧困患者慢性病費用補充醫療保障“180”、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醫療衛生人才能力提升、技工大省技能培訓等,都是新增加的重點民生工程。

  熱詞二:獲得感。

  地方兩會上的民生表述,多年來悄然發生變化——要做的事越來越具體,語言表述越來越翔實。

  貴州省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6萬人,將2萬5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化為生態護林員;天津新建和提升改造城鄉幼兒園100所,完成200所義務教育學校達標建設。這樣精確到個位數的“自選”動作,已經成為大多數省份政府工作報告的標配。

  民生保障點多面廣,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量力而行,是各地民生保障一直堅持的原則。只有從自我實際出發開出的清單,才能實實在在的讓老百姓們體會到獲得感。

  熱詞三:精準扶貧。

  它是今年地方兩會的重要議題。幾乎所有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要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

  江西省深入推進十大脫貧攻堅工程,全年完成70萬人脫貧、1000個貧困村退出、6個貧困縣摘帽。雲南省統籌推進“五個一批”,實現29個貧困縣摘帽、1100個貧困村出列、100萬貧困人口脫貧。青海省創新扶貧機制,切實把扶貧扶在點上、扶在根上,確保11個貧困縣摘帽、500個貧困村退出、14萬貧困人口脫貧。

  此外,經濟發展水準較好的省份自我加壓,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民生短板。江蘇省確保全省60萬以上的建檔立卡農村低收入人口每人平均收入提高到6000元,200個以上的省定經濟薄弱村集體年收入達到18萬元。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