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 內蒙古篇】“兩中心一平臺”創新社會治理 小社區營造大和諧

2017年02月20日 13:21:55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字號:    

  【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一線報告】創新社會治理小社區營造大和諧——包頭市昆區推行“兩中心一平臺”見聞

  正月十四,包頭市的大街小巷依然散發著濃濃的春節味道。一大早,包頭市昆區前進路街道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大廳已經陸陸續續來了好多辦事的居民。

  懷孕6個月的劉雁正在一樓公共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理準生證手續。以前劉雁覺得辦理證件是件令人頭疼的事,“先不説懷著寶寶行動不便,更麻煩的是我和愛人的戶籍都不在昆區,按照慣例,我們得回各自戶籍所在地辦理一系列手續才能回來辦理準生證。”

  得知設在自己居住小區的前進路街道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可以把所有程式一次搞定,劉雁便過來試一試。一切順利得讓劉雁覺得不可思議:“別説回老家,市民服務大廳都不用去,沒出小區就把證件辦好了!”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各級黨委、政府要始終樹立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工作,讓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祖國北疆安寧永駐。

  從為老百姓解憂排難入手,包頭市昆區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與服務創新,推行“兩中心一平臺”社區治理服務機制,全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正在前進路街道社會治理服務中心檢查工作的昆區政法委書記徐友清,開宗明義地道出了建設“兩中心一平臺”的宗旨:“推行這套機制就是想通過一口化服務、多元化治理、智慧化支撐解決兩個問題。你們看,一樓是公共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群眾辦理民政、社保、就業、計生等業務不再需要四處跑,只要到一個窗口就可以全部辦妥,這裡主要為群眾解決辦事麻煩的問題。二樓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進駐了公檢法司等部門和各類社會組織,碰上矛盾糾紛,可以多部門聯手,主要解決群眾辦事困難的問題。這兩個中心的運作都建立在社區資訊化平臺之上。”

  記者注意到,在一樓公共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只有3個辦事窗口。

  “別看只有3個窗口,後臺可是配備了17名辦事人員呢,可以集中辦理79項行政事務。昆區的其他65個居委會還設有代辦點,方便非中心社區行動不便、年老體弱等特殊居民辦理事務。”昆區綜治辦主任賀青為大家解疑釋惑:“按照‘一口受理、兩級代辦’工作模式,依託智慧昆區資訊系統,我們把街道權屬內79項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事項全部下沉到了受理服務中心辦理。”

  説話間,一個中年女子推門而入,直奔二樓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

  “我來找法務室的同志諮詢點事。”這個叫周榮霞的居民説。

  周榮霞是昆區一家圖書城的業主,但圖書城的租賃方卻兩年拒繳租金。在業主集體維權過程中,由於上一屆業主委員會受到人身威脅不願出面訴訟,按照法律程式應先解散第一屆業主委員會,選舉産生新一屆業主委員再進行訴訟,然而問題也恰巧出在這裡。

  “當時自治區還沒有罷免業主委員的先例,我們找了一個又一個相關部門,他們都不知道該怎樣進行法律程式罷免。”就在周榮霞等300多名業主求告無門不知所措時,2016年11月15日,前進路街道社會治理服務中心聯合房管、派出所、律師、檢察、司法等機關一起開了個協調會,從依法依規的角度為業主出謀劃策,終於經法定程式進行了新一屆業主委員會的選舉。“現在已經進行到了訴訟程式,離問題解決應該不遠了。”

  全要素集聚,社會化拓展,多元化治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的具體實踐,使昆區的綜治工作由協調開始向實戰轉變,為解決長期以來社會治理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狀況趟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記者一眼望去,群眾接待室、監控研判室、矛盾糾紛調處室、法務室、警務室和特色工作室……各類進駐機構和組織的掛牌井然有序。

  走進法務室,只見楊彩霞正在撰寫加強社區未成年人教育的宣傳材料,她是昆區人民法院派駐到中心的家事審判法官。前進路街道司法所所長徐娜剛錄製完普法音頻:“一會兒要發到朋友圈,小區的老人大都有聽收音機的習慣,我已經上傳了22期節目,播放了3200多次啦。”前進路街道派出所輔警楊剛也在社會治理服務中心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這邊商戶比較多,矛盾糾紛也比較多,在社會治理服務中心能與其他部門協同作業,能幫他們更合法的維權。”進駐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的相關部門都把這裡當做為老百姓延伸服務的平臺。

  最打眼的是各類特色工作室,法澤志願者協會、“家長裏短”調解工作室、老段説事……這些與老百姓“零距離”的社會組織已經逐漸成為昆區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目前昆區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達到22.4個。

  實現公共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一口化服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多元化治理,靠的是資訊智慧化來支撐。

  在黃河西路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的監控大屏上,記者看到公安社區警務平臺人口管理“一標五實”系統、智慧司法資訊系統、綜治視聯網系統以及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網系統數據都可以實時顯示。依託“智慧昆區”電子政務網路和專線網路,居民還可進行政務辦事流程、政策法規查詢等操作。

  悄然走入萬千市民生活中的“兩中心一平臺”,正穩固提升著昆區市民的幸福指數。

  在徐友清眼中,社會矛盾的化解和治理小流域有異曲同工之處:如果在社會矛盾發生初期甚至萌芽狀態設置一個個“泄洪區”,就不會醞釀成不可阻擋的洪水,而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就是“泄洪區”,群眾在這裡,氣有地方出、話有地方説、事有地方辦。

  昆區黃河西路社區黨工委書記周媛認為,通過重心下沉和職能延伸,“兩中心一平臺”建設使街道轄區的公共事務受理服務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職能向中心社區集聚,並通過網際網路聯繫起來,從根本上解決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對我們社區而言,‘兩中心一平臺’建設就是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思想理念的具體實踐。”

  昆區計劃,2017年將在全區15個街鎮全面建設“兩中心一平臺”,同時籌建區級治理服務中心。

  點題: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幸福安康是民心所向。各級黨委、政府要始終樹立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工作,讓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祖國北疆安寧永駐。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團結帶領各族人民不懈奮鬥,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和諧幸福的美好家園。

  點評: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徑。包頭市昆區以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為引領,創新設立“兩中心一平臺”,積極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社會治安綜治領域從“後置”變為“前置”,從“被動”轉為“主動”,而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無疑收穫了更多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