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網路工作開拓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新境界

2016年11月20日 14:00:48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知行論壇】

  當今時代,網際網路不僅深刻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對我們黨治國理政産生了深遠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要“通過網路走群眾路線”。這一嶄新表述,是在深刻洞悉網際網路發展態勢基礎上,對黨的優良傳統的發揚光大,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新境界,實現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內涵和實踐方法的新發展。

  網際網路打開群眾工作新空間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産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在長期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不斷由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當今時代,網際網路不僅影響著人們的工作生活、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同時也影響著政治生態和黨的執政環境。網路已成為群眾意見表達的重要平臺,成為群眾熱點難點問題的集散地,成為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在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如何與時俱進,用好網路,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是必須認真解決的重大時代課題。

  網際網路是群眾工作的新空間。我國接入國際網際網路20多年來,網際網路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現在,網際網路越來越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網路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也是呈現時代的真實鏡像。網路連接著現實,網民來自於基層,民意上了網,群眾路線也要搬到網上。可見,網際網路賦予了群眾工作新陣地和新空間,“學會網路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新本領”既是總書記的明確要求,更是新時期踐行群眾路線的必然選擇。

  網際網路是黨群溝通的新平臺。傳統意義上黨群溝通交流主要是自上而下、以領導幹部行為為主導的運作模式。網際網路的産生發展,架起了一座新的黨和人民群眾交流溝通的金橋。網際網路兼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模式,幹群互動性極強。借助論壇、QQ、微博、微信等網路平臺,網民群眾與領導幹部可以平等、自由、快捷地交流溝通。網際網路加強了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的互動,越來越成為網民獲得公共服務的新平臺。

  網際網路是接受監督的新渠道。與傳統監督方式相比,網路監督更直接、更及時,網路為人民群眾監督提供了新的方式。網民通過網路快速檢舉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有利於我們黨自我凈化。儘管網路監督存在諸多“不足”,但網民始終是新時期實現人民監督的重要力量,網路監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網路民意是重要的民意

  網路群眾觀創新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把我們黨傳統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發展成為“通過網路走群眾路線”的新思想新理念。

  “以人民為中心的網信發展思想”,回答了我國網信事業發展的宗旨和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針對新問題,為我國網信事業所提出的指導思想和根本要求,也是對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原則的切實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上。體現在網信事業的發展中,就是要“讓億萬人民在共用網際網路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如何保障網路安全、建設網路良好生態,更好地發展繁榮網際網路,從而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成為網信事業發展的重要使命。

  “網民大多數是普通群眾”,回答了網路群眾工作依靠誰的問題。歷史反覆證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黨順利開展各項工作的永遠依靠。伴隨著網際網路範圍和影響力的擴大,網際網路逐漸成為執政黨聯繫群眾、了解民意和匯集民智的重要渠道和方式。“網民大多數是普通群眾”,就是要充分發揮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拜網民群眾為師,向網民群眾學習,真心地關懷廣大網民群眾的疾與苦,真誠地傾聽網民群眾的鼓與呼,真切地汲取廣大網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真實地感受廣大網民群眾的願望和期待。

  “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幹部就要到哪兒去”,回答了網路群眾工作的行動路徑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發揮網路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需要各級政府機關和黨員領導幹部自覺從網路中了解民意、掌握民意。傳統意義上的“群眾”,已悄然變成今天的“網民”。“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明確網民群眾是重要的群眾,網路民意是重要的民意,是黨傾聽民意,集納民智,聯繫群眾的行為路徑。“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就要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六個“及時”要求,靶向治療,精準施策:“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

  維護群眾利益需創新網路工作

  網路群眾觀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實現了群眾路線實踐方法的創新,對於走好網路群眾路線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善用網路反映民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善於運用網路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幹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説網路是草野,那麼網民就是青草。可以説,我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上層與基層連接得如此緊密,幹部與群眾聯繫得如此便捷。只要關注網情,就是融入民情;只要聯通網路,就是貼近家國。今天,對於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而言,需要勤走善走網路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以更細緻地傾聽民意,更深入地了解民情,更積極地回應關切,更高效地化解民困,才能讓網際網路真正成為幹群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創新網路工作藝術。領導幹部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當務之急是創新網路工作藝術,提高同網路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多觸網、常線上、敢發聲。多觸網,就是做到善待、善用、善管網路,把“上網看看”、“線上聊聊”、“網上蹲點”作為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新辦法,善於從網民呼聲中汲取養分、集中智慧。常線上,就是要利用好網路問政平臺。網路問政不能搞形式主義,要積極回應群眾訴求,使群眾的利益關切“説了有人聽、聽了有人辦、辦了能辦好”。敢發聲,就是必須主動正面發聲、善於疏導民意,牢牢掌握網上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和制高點。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無論是被“點讚”、“灌水”還是被“拍磚”,都要熱情歡迎、傾情研究、真情解決。

  建設網路良好生態。做好網上群眾工作,必須大力整治網路亂象,建設網路良好生態,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加強網路輿論引導、網路內容建設和網路空間治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

  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網路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路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路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論斷,表達了億萬人民群眾的共同心聲。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依法管網治網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只要黨和人民形成同心圓,網上網下同頻共振,就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擋我們實現偉大夢想的步伐。

  (作者單位: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黃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