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速年”唱響內需大戲 調結構更待財政發力

時間:2011-12-16 15:05   來源:中國證券報

夏斌:中國經濟正處在下臺階過程

范劍平:宏觀經濟政策仍不具備放鬆條件 新華社圖片 製圖/王力

  2012年GDP增速總體趨緩態勢已經明確,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和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經濟的中長期健康發展,需要加快調結構和促改革的力度。

  經濟變冷政策變熱

  擴大內需持續升溫

  中國證券報:大多數機構預測明年經濟增速將放緩,你如何看待明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總體走勢?

  夏斌:未來全球經濟形勢比較明確,即歐美經濟增長將放緩甚至衰退。同時,中國勞動力成本將提高,這意味著包括資源價格改革等在內的改革決定了中國的商品成本要提高。概括而言,外需在減少,這是持久的、深刻的結構調整所決定的。投資不可能像2007年、2009年那樣高速增長。中國未來必須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內需和消費的提高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未來的中國經濟不可能像過去一樣保持13%以上的高增速。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從投資者到市場預期,都要看到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下臺階的過程。

  范劍平:今年我國GDP增速應能達到9.3%左右,明年預計為8.7%左右。明年經濟會比今年冷,但政策會比今年熱。作為“十二五”規劃實施的第二年,明年消費可為GDP增長貢獻4-4.5個百分點,但要讓投資像往年那樣保持對經濟增長有5個百分點的貢獻,就必須尋找新出路。今年房地産投資仍將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長速度,但明年可能只有一半,這會給固定資産投資帶來5個百分點的減速影響,也會對GDP帶來至少1個百分點的減速影響。明年要想使投資保持在一個比較適當的速度,就需要激活民間投資,放寬國有經濟壟斷的投資領域。

  外需方面,至少在明年3、4月份之前,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還很大。就歐盟目前的計劃來看,真正解決危機還需要一段時間。明年是歐盟還本付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目前歐盟許多國家都在和時間“賽跑”。如果某些國家過不了這關,歐元區很可能面臨崩潰。

  原先我們只是擔心貿易保護主義,但目前西方“再工業化”等産業戰略對我國出口造成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中國必須讓人民幣有足夠的彈性,讓人民幣匯率機制更加市場化,波動幅度可以相對大一點。一方面,這可加快國內産業結構調整步伐,原本某些不適應國際市場的企業就應該被淘汰,優勝劣汰之後存活下來的企業就證明了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有利於穩定外需。回首2009年的出口“負增長”,與當時的人民幣匯率盯住美元有很大關係,給外需造成較大衝擊。2009年的出口全年增長為負數,個別行業的負增長甚至高達40%。如果人民幣匯率保持足夠的彈性,明年我國出口增速有望達到15%-16%。

  明年物價壓力猶存

  應提高通脹容忍度

  中國證券報:從最近幾個月的數據來看,物價下行趨勢明顯。如何看待明年及未來較長時間的物價水準?

  夏斌:就國內因素來看,物價正處於一個相對溫和上漲的時期。中國自身的人口優勢正逐漸減弱,工資成本在逐漸提高,資源價格改革也在進行。此外,結構調整中的增長動力正由可貿易行業向不可貿易行業部分轉移。這些因素都將引起物價總水準的上升。就國際因素而言,美國貨幣政策的量化寬鬆,引發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動蕩,並推高了全球物價水準,對我國造成了輸入型通脹壓力。這些結構性的、週期性的、國內外的因素,或持續推動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的物價上漲。

  我預計,2012年全年的物價壓力還是比較大。必須注意的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這樣一個較長的時期,物價問題將成為相關部門始終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CPI保持在2%-3%左右的溫和水準是比較理想的,同時我們應該對通貨膨脹水準具有一定的容忍度。那麼,財政政策就要配套跟上,比如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準,加大對中低收入人群的財政補貼力度等。

  政策不具放鬆條件

  調結構力度應加大

  中國證券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一些專家預期明年調控政策可能是中性偏松,你如何看待明年宏觀調控的重心?

  范劍平:客觀上,明年宏觀經濟政策還不具備放鬆的條件。雖然通脹回落的速度比預想的快一些,但未來物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雖然明年經濟增速將放緩,但還不至於出現不可控的情況,應該是平穩減速。我認為明年還是要下決心改革,比如要素價格方面的改革。

  同時,把“調結構”放在較為重要的位置,避免以往結構調整不夠徹底的“前車之鑒”。關於結構性減稅,目前來看明年的結構性減稅還只能小步走。如果“增值稅擴圍”的試點效果不錯,未來能夠全面推開,則對於服務業的減稅效果還是比較大的。增值稅的名義稅率還有下調的空間。

  未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出路是産業結構升級。如果在舊的體制上實現經濟復蘇的話,或重演資金瘋狂涌入房地産行業的局面,這樣的復蘇不利於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除了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支援,節能減排未來也應是産業結構升級的著力點。比如,對節能環保等産業加大稅收優惠支援力度。

  夏斌:首先,在未來中國經濟增速趨緩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我認為,就是確保實體經濟能夠在8%至9%增長下的合理貨幣供應,而不是一定要滿足過去那種兩位數經濟增長的貨幣與信貸的供應。在這樣的情況下,相對於前兩年而言,必須收緊銀根。

  在穩健貨幣政策不變的前提下,我認為需要政策上的微調。因為在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同時,既調控貸款規模,又調控社會融資總量等,這説明我們的調控機制並不十分有效。但微調並不意味著簡單的放鬆銀根,並不意味著放鬆總量政策,而是在市場融資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運用M2的總量調控,以信貸結構政策、一些行政措施為輔助,來滿足穩定增長所需要的結構性融資的需要。比如,加強對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産業、保障房建設的支援等。

  微調是基於宏觀審慎管理的原則,更精細地運用動態差別存款準備金率。也就是説,我們不要把微調局限于在存款準備金率是否下調、利率是否調整這些思考中間。市場把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政策放鬆聯繫在一起,我認為這種關聯過於簡單。因為央行的調控手段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利率政策等多個方面,所以存款準備金率即使下調也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的放鬆。

  其次,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關鍵在於結構調整,而結構調整的關鍵在財政政策。在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如果想更多地依靠貨幣政策是不行的。基於中國目前財政赤字的狀況,我認為仍然有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空間。

  因此,財政政策必須向戰略性新興産業傾斜,尤其是向小微企業傾斜;向有助於擴大消費的各種領域傾斜,包括社保、醫療、教育等。同時,加大結構調整和價格改革補貼支出的力度。因為我們需要考慮到今後一兩年內中國的物價壓力仍較大,而保持低收入群體的實際生活水準不下降,是改革能夠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記者 陳瑩瑩 韓曉東)

編輯:王思羽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