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為什麼再次選擇“穩中求進”

時間:2011-12-29 09:39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2012,對於全世界無疑都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對中國的發展進程來説,更是“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的一年”。由於外部環境不斷惡化,關於明年經濟工作大盤如何定,早就成為經濟界人士關注的焦點話題,為來年定調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比往年召開得遲一些,因此這次會議,就更加引人注目。

  據記者的觀察,本次會議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是在宏觀政策取向方面,10多年後重提 “穩中求進”,上次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背景下,為1998年定調的經濟工作會議上;二是在指導思想層面,在4個“牢牢把握”中突出強調了通過改進民生,來強化內需市場,第一次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突出出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判斷和決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政策取向?

  12月14日下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閉幕,記者聯繫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研究員,請他就本次會議的最新內容、核心話題作出解讀。

  歐債危機持續惡化外部環境更加複雜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注意到這次會議在分析明年經濟形勢時,用了一段這樣的表述:“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加強風險評估,及早準備預案,及時採取措施,有效化解各種風險。”這就是説,對於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判斷並不樂觀。

  余斌:總體來看,歐債危機還在蔓延和惡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有所加深;美日經濟尚沒有找到持續復蘇動力,世界經濟形勢複雜動蕩。加之美法俄等大國明年面臨大選,商業週期和政治週期碰頭,各種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同時,短期因素和中長期因素疊加,使國內需求也存在放緩壓力,部分潛在風險增大。2012年經濟形勢異常複雜,而國際、國內對中國政府的期望都很高,這使得我們面臨的宏觀調控任務十分艱巨。

  在此背景下,我國的國際壓力會有所增加。除了人民幣升值的老問題,發達國家面對債務危機,可能要求中國無條件地參與救援行動,並在其他方面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少數發達國家試圖把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責任推到中國身上。在世界經濟放緩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調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帶動其經濟增長也持有較高期望。如果這種期望得不到滿足,也可能會轉化為不滿。明年外部環境趨於更加錯綜複雜,而且十分脆弱。

  國內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也注意到,幾天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還罕見地使用了“增強憂患意識”這樣的表述,説明中央高層對形勢是有相當充分的預估的。通過對國內當前經濟運作狀況的研究,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余斌:從長期看,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高速增長的後期,潛在經濟增長率開始下降。支援這個結論的理由是:首先,短期需求存在下行壓力。受國際經濟放緩影響,出口增速將下降。明年歐元區經濟可能負增長,發達經濟體整體增速將低於2%,我國出口增長預計從今年20%左右下降到10%左右。

  另外,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將有所回落。我國製造業投資與出口有很強的正相關性。通常出口增長10%會拉動製造業投資增長3—4個百分點,出口增速回落10個百分點左右,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製造業投資擴張。從房地産投資看,由於目前房地産開發企業待售房面積處於歷史同期最高水準,未來一段時間商品房投資進度將會放緩;2012年保障房投資新開工面積有較大下降,公租房和廉租房融資難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投資增速也可能回落。預計明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為20%左右,比今年回落4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時報:不論是外貿還是投資,近期的數據大家有同感,那麼從中長期看呢?

  余斌:從中長期看,潛在增長率也會開始下降。我國“十一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達到11.2%,即便是國際金融危機衝擊較為嚴重的2009年也超過了9%。部分人因此認為,我國經濟增長處在10%以上才是正常的。其實,我國需求結構、人口結構、勞動力供求等經濟基本面因素正在發生變化。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高速增長的後期。今年,東部發達省市經濟增長明顯回落,基礎設施投資的潛力和空間也在縮小,這很可能預示著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開始下降。

  中國經濟時報:是不是還有通脹壓力長期化的問題?

  余斌:目前看,物價過快上漲態勢得到有效遏制,預計全年CPI漲幅略高於5%,明年有望回落至4%以下,短期內通脹壓力將明顯減輕。但同時也應看到,物價上漲的中長期因素沒有根本消除,反通脹仍具有長期性。全球流動性仍然寬鬆,美歐都將繼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新興經濟體因外部需求下降和通脹壓力減輕,將一定程度放鬆貨幣。寬鬆流動性、地緣政治動蕩等因素影響持續存在,大宗商品價格還將高位運作。而且我國經濟正處在成本上升階段,勞動力成本和資源價格的上漲都具有長期性特點。

  繼續追求高增長既不現實,也不應成為政策目標

  中國經濟時報: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高增長似乎有了路徑依賴,沒有了高增長,中國這列“高鐵”將會怎樣?能實現軟著陸嗎?

  余斌:我的看法是,經濟增長重回“十一五”時期的高增長,既不符合“十二五”轉變發展方式的現實要求,也不應成為政策追求的目標。從日本、韓國的經驗看,一旦潛在增長率下臺階,擴張性政策並不能拉高增長速度,反而會積累新的風險。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從中長期看,我國要保持經濟較快增長,已經不是短期宏觀經濟政策和外延式增長所能解決的,必須從體制、機制等方面入手,通過改革的實質性推進,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同時,加快我國增長動力從要素投入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的轉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注意到,這次會議沒有像以前那樣為明年經濟增速提出一個具體的指標,關於2012年的經濟增速,許多機構和專家都有自己的判斷。如果請你做一個預測呢?

  余斌:受短期因素和中長期因素疊加影響,明年我國經濟增長將比今年有所放緩,在不爆發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下,2012年經濟增長有望達到8.5%左右。

  在“雙保持”的前提下穩中求進

  中國經濟時報:從你的分析看,國內外經濟形勢遠比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複雜得多,也嚴峻得多。今年在宏觀政策的總基調上重提穩中求進,“穩”和“進”的關係是什麼?如何理解宏觀調控的彈性和靈活性呢?

  余斌:的確,明年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異常複雜,因此明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首先是穩,要化解各種風險。這就應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更加注重宏觀政策的前瞻性及中期效果,增強彈性和靈活性,要視條件變化而相機決策,努力化解各種風險,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準基本穩定。

  同時還要“進”,因此在政策導向上,在抑制資産泡沫的同時,著力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在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的同時,著力改善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在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過程中,著力推進各種類型的創新活動;在促進內外平衡的過程中,著力利用外部資源提升我國産業的長期競爭力,切實將經濟工作的重點放到調結構、促改革、轉方式上來,穩步朝“十二五”預定目標邁進。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也注意到,在強調風險意識的同時,中央還強調了機遇意識。這是不是在為“進”字埋下伏筆?

  余斌:穩中求進是一個多重含義的關鍵詞,我們既要看到“穩”的一面,也要看到“進”的潛臺詞。我的理解是,可以用 “雙保持”來解釋“穩”和“進”的關係。

  第一個就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重點是防止經濟過快下滑,並對意外大幅下滑可能産生的風險有所防範。短期政策重點,一是規範發行制度,加大企業債、市政債發行規模,主要用於支援保障房建設穩步推進。二是進一步改善進城農民工公共服務,以農民工市民化促進城鎮化穩步推進。三是把加大民生領域的投資,作為結構調整和穩定短期投資的重要舉措。四是利用國際資金避險,人民幣短期升值壓力減小的時機,採取非對稱加息操作,在維持貸款利率不變前提下,小幅提高存款利率,適當縮小利差,緩解長期負利率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五是繼續推進結構性減稅政策,在適當增加資源、環境和財産稅負的同時,減輕勞動工資、服務業特別是生産性服務業稅負,激發經濟內生活力。

  中國經濟時報:在通脹壓力持續的背景下,穩定物價是不是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余斌:對。第二個“保持”就是要保持物價總水準基本穩定,與此同時也要“進”。重點是利用物價壓力短期減輕時機,積極推進價格和結構改革,合理釋放體制性和中長期物價壓力,防止物價大起大落。明年物價調控目標不宜定得過低,要為價格改革預留一定空間。積極推進資源要素和公用事業價格改革,雖然短期內會增加物價上漲壓力,但中長期有利於釋放體制障礙,保障供給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減輕未來通脹壓力。將成本油價格調整週期由現在的15個工作日調整為5個工作日。進一步推動投資體制改革、輸配電價改革,加快研究制定我國能源市場化改革的系統方案。同時增加對低收入群體補貼,提高他們的承受能力。

  微妙三角關係:穩增長、調結構和控物價

  中國經濟時報:如果明年經濟增速放緩,是不是會有一些隱患因素凸顯出來?比如樓市?

  余斌:保持增長,防止經濟下滑,還要高度關注幾個領域潛在風險,並提前做好應對預案。明年投融資平臺將迎來集中還款高峰,局部地區可能面臨一定償付壓力;當增長放緩後,産能過剩問題凸顯,部分行業可能出現較大面積虧損;如果房價較大幅度下降,銀行、地方政府都面臨巨大資金壓力;不規範的民間借貸和泡沫經濟結合,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可能引發較大衝擊和群體事件。

  中國經濟時報:這次會議還強調了要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和控物價”三者關係,這裡是不是有個統籌協調的問題,不能像過去那樣只顧一頭?這其中的微妙關係怎樣處理?

  余斌: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和控物價”三者間關係,依然是我國明年經濟工作的關鍵。從國情和現實出發,在較長時期內保持我國經濟適度、合理增長,仍是處理三者關係的關鍵所在。在發展中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是我國多年積累的一條重要經驗。我國城鎮化率不到50%,中西部地區尚處在快速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階段,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領域存在一定投資空間,住房、汽車、家電等與住、行相關的消費擴張潛力很大,這些都決定了我國有能力保持適度、合理的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是降低經濟運作風險,轉化增長動力,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推動經濟在更長時期內保持平穩增長的根本途徑。應當看到,現階段物價波動是供求、內外、長短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也是部分結構性扭曲的外在表現。在增長下行背景下,要積極推動結構調整,加快理順物價關係,爭取在更長期內保持物價基本穩定。(本報記者 謝寶康)

編輯:王思羽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