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雷鋒”引發的思考

時間:2012-02-29 13:44   來源:人民日報

  近日,臺灣愛心人士張平宜獲選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成為第一位入選“感動中國”的臺灣同胞。張平宜十餘年在四川大涼山區修建學校,幫助麻風村孩子們走出封閉、融入社會,獲選實至名歸。回首她走過的路,感動之外,也讓人感慨萬千。

  到麻風村辦學校自有説不盡的酸甜苦辣,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張平宜的臺灣背景也曾帶給她無限困擾。她曾自嘲是“麻風特務一號”,因為她十幾年前剛到麻風村時,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一個臺灣人要頻頻出入偏僻的大涼山區,有什麼不可告人之目的?今天看來是笑談,當時卻是合理的猜疑。在兩岸關係處於停滯期時,彼此缺乏必要的信任,即使愛心也會受到質疑。所幸,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今天,當人們得知這位麻風村十年助教的女記者來自臺灣,反而萌生了更多的感動。近年,兩岸和平紅利常被人提起,和平紅利究竟是什麼,似乎摸不著、看不見。張平宜的經歷至少可以説明,在兩岸缺乏信任的時候,很多事情都可能因誤解付出不必要的代價;有了信任,減少內耗,就是紅利。

  實際上,張平宜只是在大陸做公益的眾多臺灣人之一。此次獲得提名但未能入選的臺商劉竹承,十幾年捐助了150多位山東貧困學生。如果再追溯還可以有更多:提出“千鄉萬才計劃”築夢黃羊川的溫世仁,大陸發生災難總會適時出現的慈濟人,視貧困優質生為“珍珠”、要撿回遺失珍珠的浙江省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他們不辭辛苦、不計名譽地在大陸默默行善,不僅給需要幫助的人送去溫暖,也為兩岸種下善意的種子。正如,2009年臺灣莫拉克風災時,大陸愛心人士捐助臺灣少數民族地區,獲得善意回應一樣,善意的種子遲早會沐風而發。在紛繁複雜的兩岸新聞中,他們較少會成為關注的焦點,但這股沉默的力量,卻是兩岸和平堅定的推手。

  此外,不可諱言,張平宜所代表的臺灣愛心人士,也為大陸慈善公益事業提供了借鑒和經驗。去年6月,因為“郭美美事件”,大陸公益事業信譽受損;去年年初,大陸企業家陳游標在臺灣的高調行善,也曾在兩岸引發爭議。樂善好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用什麼樣的形式承載和弘揚,方能達到最佳效果?相對來説,臺灣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時間長,觀念與體系也更趨完善。比如,浙江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張君達是位退休臺商,他用商人的頭腦做公益,認為善款不僅不能濫用,更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當年靠在臺北賣蠟燭募款的張平宜夢想著,可以在大陸成立一個基金會,團結兩岸的愛心力量,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此之前,慈濟基金會在大陸也正式註冊,期待這些臺灣慈善力量的加入,為大陸公益界注入更多活水;也期待兩岸愛心人士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讓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綻放新生命。

編輯:李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