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土地資源使南海之濱的熱帶島嶼海南,成為臺商在大陸的主要農業投資聚集區。臺商和海南民眾休戚與共,海南島去年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洗禮了兩岸同胞情懷。
去年10月,持續十余天的強降雨天氣使海南暴發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海南島東部、北部地區頓成澤國,許多臺商投資農業企業和當地百姓一樣,損失慘重。
日前,記者重訪部分受災臺資企業,看到一方方被洪水衝垮的養殖池已經修復,一個個損毀嚴重的果園已補種了新苗,一條條受淹的農産品加工生産線恢復了生産能力,幾乎已難見災難痕跡。
然而,至今許多臺商仍對洪水襲來之時,兩岸同胞攜手互助、共禦天災的情景,記憶猶新;對各級政府災後給予臺資企業的援助充滿感激之情。
各級政府幫助臺資企業恢復生産
海口市三江農場三江灣是海南省主要漁業養殖生産基地,有十多家臺資企業在此從事羅非魚、淡水鰻魚、觀賞魚養殖,養殖面積近萬畝。劉財添的海南新海洋水産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他説,去年的那一場洪水使公司的1000多畝羅非魚養殖水面全部受淹,即將出塘的羅非魚幾乎逃逸一空,公司的冷凍加工車間被洪水浸泡,加工設備損毀,庫存産品全部腐爛。
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去年10月28日上午,海口市海洋與漁業局無償送來了20萬尾羅非魚魚苗,投放進洪水退去不久的養殖池。緊接著,國家農業部和海南省政府又向公司提供了救助款。隨著救急資金的到位,新海洋公司的養殖和加工迅速恢復。
劉財添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在洪水中受損的魚塘已經修復了一半,冷凍加工車間已恢復了生産,加工的羅非魚片、條凍羅非魚重新出口到歐美市場。
他説,這次水災使很多臺商損失嚴重,但有了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援,企業有信心恢復生産,在海南重建家園。
記者從海南省臺辦了解到,在去年10月發生的洪災中,全省臺資農業企業損失達2.06億元人民幣。災情發生後,海南省委、省政府立即組織臺商進行生産自救,並向部分臺資企業發放200萬元人民幣緊急救助款;國家農業部也通過海南省臺辦,向受災的34家臺資企業,發放了總額為120萬元的救災補助款,
海南省臺辦副主任劉耿表示,發放臺資企業的救災補助款,雖然資金有限,但體現了各級政府對臺資企業的關懷,體現了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手足之情。
全力救援洪水中受困臺胞
洪水突如其來,許多臺商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海南各級政府和民眾紛紛展開了對受困臺胞的救援行動。
今年42歲的臺商鄭建國,在瓊海塔洋鎮加賢村經營一個面積70多畝的羅非魚種魚養殖場。去年10月5日,連續幾天的強降雨使養殖場附近的積水明顯上升。鄭建國將工人撤退到瓊海市區的安全地帶,自己卻難以割捨價值100多萬元的養殖場,留下獨自守候養殖場。
到6日早上,洪水已上漲到1米多深,受困養殖場建築物屋頂的鄭建國,不得不拿起手機打電話求救。海南省臺辦主任徐剛獲悉臺商受洪水圍困的消息後,立即部署對鄭建國的援救工作,要求各級臺辦全力以赴確保臺商人身安全。
瓊海市政府從40公里外緊急聯繫調度了一艘衝鋒舟和部隊官兵趕往養殖場,經過10余小時緊張救助,到下午4點多,鄭建國被安全接到船上,轉移到安全地帶。
類似的故事在去年10月不勝枚舉,演繹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去年10月5日,瓊海大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商林文柱放心不下水果基地的安危,年過花甲的他開著農用車前往位於瓊海加積鎮的公司水果基地,安排妥當後天色已晚。深夜10點多,林文柱車行至離市區一座小橋時,洪水已經淹過橋面,一股洪流使車子在水中漂浮起來,眼看要將整車淹沒,他爬上車頂,拼命喊著“救命!救命!”
家住附近的塔洋鎮魚良村村委會主任唐南江得知林文柱受困的情況後,立即叫來侄子唐甸策和唐海剛,找到一艘簡易小船,冒著生命危險前去救人。淩晨4點40分,在洪水中受困6個多小時後,林文柱終於被救上小船。
七旬臺商為災民送盒飯
海口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73歲的石永是第一批來海南創業的老臺商。在洪災中,他在文昌市的水果生産基地被淹,道路被洪水沖毀。然而,他更關心的是受災群眾的生活安置情況。
去年10月9日,石會長從文昌市臺辦主任林雁獲得文昌民眾的災情資訊後,聯繫臺商王政、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會員臺商李萬才,商議援助受災百姓。
文城鎮育才小學是文昌市災民安置點,安置了附近2個村莊的近500名民眾,受災民眾缺衣少食,靠乾糧和礦泉水度日。10日和11日,石永、王政、李萬才連續兩天共訂購1850份快餐,從臺資企業大同貨倉超市調來貨運車,將飯菜送至70公里外的育才小學受災民眾手中。
去年10月27日,石永和臺資企業依必朗高爾夫球俱樂部總經理莊天島再次聯手展開獻愛心行動,給文昌市馮坡鎮田界村49戶送去大米和食用油。石永告訴記者:“我的事業離不開當地村民的支援,我們能回報村民的微不足道。”
記者從海南省臺辦獲悉,遭受百年不遇洪災襲擊的海南災區,牽動了眾多在瓊臺商的心,他們紛紛向受災群眾捐款捐物,僅海南省臺商協會就捐贈了5萬斤大米,送往受災最嚴重的瓊山市、文昌市和定安縣。
海南省臺辦巡視員陳衍順表示,臺商在自身企業同樣受災之時,首先想到支助受災民眾的生活,表現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記者周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