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莊古鎮

時間:2011-09-19 13:2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古鎮夜景

  從阿壩高原奔流而下的岷江,與從雲南石鼓萬重大山轉机彎北上的金沙江合而為一,形成了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在這條孕育了華夏文明的母親河畔一個叫李家壩的地方,坐落著有1460餘年歷史的古老城鎮——李莊。

  李莊古鎮位於宜賓市區25公里的長江南岸,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李莊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即為古人聚居地,屬古國、侯國地。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置南廣縣,治設李莊。李莊文物古跡眾多,歷史文化深厚,人文景觀薈萃。鎮上有體現明、清兩代建築藝術風格的廟宇、殿堂、宮觀等“九宮十八廟”,還有頗具四川風格的古戲樓、古民居、古街道,典雅毓秀。現較完好地保存的有明代的慧光寺、東嶽廟、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宮、文昌宮、南華宮、天上宮、張家祠等10余處。鎮裏的旋螺殿建於明代,結構精巧,獨具匠心,著名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讚譽其“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于當世之作”,它與魁星閣、白鶴窗、九龍石碑共稱“李莊四絕”。

  該鎮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營造學社、中國大地測量所、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等高等學府、研究機構等共1.1萬人,陸續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輾轉內遷到當時本地人不足3000的李莊。一批大師級的科研、文化人如傅斯年、童第周、陶孟和、董作賓、梁思成、林徽因等雲集此地,使李莊成為抗戰文化中心而聞名遐邇。這些機構和名人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才先後遷回原處,它們這對李莊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莊的老街保存最為完好的是席子巷。這是一條建於清朝初年的老街,長不過60余米,寬不過2.5米,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電視臺等都曾來此拍攝紀錄片《萬里長江第一鎮》。初一看,覺得只不過是一條老街,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仔細一瞧,才發現確有特色。整條街都是一樓一底的木建築,穿逗結構,二樓清一色的木挑吊腳樓,上有屋檐,把不寬的街覆蓋了。街兩旁的檐口僅40釐米的距離,站在街市往上眺望,僅看見一絲天空,故而席子巷又稱作一線天。這一條青瓦遮擋陽光雨水的小街,也遮擋了外界的喧囂,人們不急不緩地過著悠閒的日子,聊天的,打牌的,做小買賣的,各得其樂。以前這裡是加工、出售草席的地方,席子巷也由此得名。今天,已沒有了往昔的熱鬧,極為清幽。

  老街的民居,大都由大小四合院組成。小的四合院為一進一天井,面積150至200平方米。大的有一進二、三、四天井,即複合式四合院,面積有數百上千乃至數千平方米。天井中鋪有條形青石板和良好的排水系統,主要功能是採光、休閒和晾曬衣物、糧食等,有的還修有栽花種草的臺圃。這種四合院一般由朝門、過廳、天井、正廳、廂房組成。屋脊兩端有的有灰塑螯角,小青瓦覆蓋屋面,檐口瓦當和滴水瓦上有的還燒制有福、祿、壽、喜字樣及圖案。

  李莊人不僅安居樂業,而且頗有口福。由於李莊上游十幾公里的地方,金沙江和岷江合二為一,一清一濁的江水帶來了各種不同的魚類,使得一些名貴魚類在這裡變得極為普通。鯰魚、甲魚、鱖魚、黃辣丁等一應俱全。傍水而居的李莊人,對魚的烹飪技術也很有一套,蒸、炒、炸、燴,把河鮮弄得極其誘人。還有歷史悠久的李莊白肉,經歷代廚師不斷精益求精改進工藝而成為李莊的一個飲食品牌。李莊白肉選料精良、刀工獨特、作料考究,成品白肉形同紙薄,一片就有巴掌大。蘸上精心調製作料,口感極佳,令人回味悠長。

編輯: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