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時間:2011-09-19 13:14   來源:新華網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氾濫成災。西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為“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

  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臥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

  此外,都江堰一帶還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跡。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西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西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後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傳説李冰治水時曾在這裡降服惡龍,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西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挂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西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00多年曆史,且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築精華于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産。

  ◎文化遺産

  1、意義: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渠首工程南側,從岸邊迅速隆起,主峰海拔2434米,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山東麓有距今約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芒城遺址,在中國同時期古城址中實為罕見。這裡出土的大量文物,對揭示古蜀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早在西元前二世紀,秦王朝即將青城山列為國家祭祀的十八處山、川聖地之一。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青城山地質地貌上以“丹岩溝谷,赤壁陡崖”為特徵,植被茂密,氣候適宜,林木蔥翠,古觀藏趣。龍溪自然保護區位於都江堰渠首工程北側,其地形從726米逐步抬升,最高峰光光山海拔4582米,形成鮮明的植物帶譜。生物多樣性豐富、獨特,是國寶大熊貓重要分佈地之一。

  2、比較分析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古巴比倫王國建於幼發拉底河上的納爾--漢謨拉比渠和古羅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廢,只有都江堰獨步千古,永續利用,長盛不衰。

  青城山--都江堰地處四川成都平原西緣,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部,也是中國西部兩大地形階梯的轉捩點,是兩大植物區係的交匯區。保護區內地形複雜,氣候多樣,為生物的形成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青城山是鄧崍山脈的前山帶,龍門山脈西南延伸部分,光光山海拔4582米,都江堰寶瓶口海拔726米,相對高差懸殊,大起大落,形成一系列斷裂褶皺的山峰,千姿百態,幽深莫測。青城山集道教文化、古建築文化、青城武功、青城易學、青城丹法于一山之中,是中國道教名山。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西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張陵創教于青城山中,次年定居天師洞,立24治(教區)。張陵四世孫張盛後裔在龍虎山建天師府後,歷代天師均要到青城山朝祖。青城山是中國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大洞寶仙九室之天",山內有全國最集中的道教宮觀建築群,始於晉,盛于唐,體現了中國西南民俗民風的特色,與西元1416年曆建武當山道教官贏建築群有歷不同,武當山體現的是宮廷建築特色,青城山的道教建築群自然、古老和悠久,體現出濃郁的中國西南地方特色和民族習俗。青城山道教自創建至今,宗派繁衍,久盛不衰,香火未斷。

  3、真實性與完整性

  都江堰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至今猶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範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佈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發揮的效益越來越大。截至1 998年,灌溉面積達到到66.87萬公頃,同時,為四川50多個大、中城市,數百家工礦企業提供了工業和生活用水,成為世界最佳水資源利用的典範。

  保護範圍內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植被覆蓋率達98%以上,自然景觀極為旖旎。古樹名木,比比皆是,天師洞內一棵1 800多年的古銀杏樹,高50余米,胸徑2.3米,主幹高4米處圍徑約20米,1-5米間木鐘乳密集下垂,大小不一,形態各異,蔚為壯觀。張陵曾經居住的天師洞及上清宮、祖師殿、建福宮、圓明宮、玉清宮等全國道教重點宮觀,迄今保存完好;以樹皮為頂、原木為柱的橋、亭、柑、閣、廊獨具特色。隋代石刻張陵天師像,唐代開元神武皇帝敕書碑和唐代三皇造像等珍貴文物、道教經典等保存完好。

  4、提名申報的根據準則

  都江堰創建於西元前256年左右,距今已有2250多年的悠久歷史。兩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借鑒前人治水經驗,根據當地的地理特點,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處的特殊地形,在恰當的位置選址作堰,利用高低落差,順應自然規律,在生産工具和施工技術比較落後的情況下,採用熱漲冷縮的原理,鑿離堆,劈開玉壘山,穿"二江"(鄲江、檢江即今走馬河、柏條河),化害為利,自流灌溉成都平原,造就了中外聞名的"天府之國",使成都平原成為中國著名的糧倉。經過兩幹多年的發展,成為集防洪、灌溉、運輸、發電、水産養殖、旅遊及城鄉工業、生活用水為一體,綜合效益巨大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效益,開創了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之先河。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係,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佈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具體地説,利用魚嘴分水堤從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眠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衝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岩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幹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涌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泄洪、排沙的典範。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誌,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 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讚"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 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編輯: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