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臺經濟科技交流成果豐碩

時間:2011-11-03 09:31   來源:台灣網

  2011年11月6日,第十四屆京臺科技論壇即將在京開幕,這是京臺兩地高科技産業交流互動的一件大事,為各方高度關注。

  京臺兩地經濟科技交流活動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的北京正處於經濟轉型期,每年産生的科技成果上千項,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優秀的科技成果卻無法與市場相結合,難以形成經濟效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京臺兩地科技産業界有識之士為了將北京獨特的區域優勢與創新能力和臺灣充裕的資金實力與管理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個以京臺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為主題的交流合作項目應運而生。

  1998年9月,由北京市臺辦、北京市科委、北京市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共同主辦的“京臺科技成果商品化研討交易會”在京舉行,受到輿論的廣泛關注。這次“科交會”僅臺灣方面就有400多位工商企業界和科技學術界代表與會,簽訂合作意向或協議68項,合同金額2.3億美元。首屆科交會充分展示了北京良好的科技成果研發優勢,大力宣傳了北京的投資環境和鼓勵臺灣同胞來京投資的優惠政策,加強了京臺兩地企業界的聯繫,為京臺兩地經濟科技交流與合作構建了一個全新、穩定的模式。

  2001年5月,根據兩岸經濟環境和北京社會發展的需要,第四屆“科交會”被正式更名為京臺科技論壇暨京臺科技合作研討洽談會,並沿用至今。2005年京臺科技論壇被市委市政府列為重點交流項目之一。

  京臺科技論壇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見證和京臺兩地經濟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推動力量,十四年來,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從1998年至2001年的四屆京臺科技論壇,是論壇的初始期,著眼于推動京臺兩地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以面向知識經濟為核心的首都經濟的發展,發揮彼此在經濟科技發展上的互補性,開創新世紀的京臺經濟科技合作。2002年至2008年的七屆京臺科技論壇,是論壇的成長期,圍繞奧運商機和共創産業標準這一主線,以發展京臺合作、實現互利雙贏為基本出發點,著眼于前瞻性和實效性交流,引領京臺經濟科技合作邁向更廣領域。2009年以後,是論壇的成熟期,緊緊抓住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新機遇,推動兩岸單向投資逐漸向雙向投資轉變,以建設北京“世界城市”為契機,開展更高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京臺科技論壇的成功在於始終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脈搏,緊緊契合京臺兩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秉承“層次高、範圍廣、有特色、重實效”的辦會方針和“協會對接、企業互動”的辦會模式,循序漸進設立了一系列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的專業領域論壇,通過高端對話和業務研討,務實推動京臺經濟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和深入,取得了積極成果。

  京臺科技論壇引領兩岸共創産業標準發揮了前瞻性的作用。産業標準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是一個産業發展和競爭的制高點。産業標準長期為歐美發達國家所壟斷,形成了制約兩岸經濟發展的瓶頸。21世紀初,一批京臺兩地高科技産業界和理論界人士提出了“兩岸共同標準應從手機充電電源標準開始”的觀點。2003年第六屆京臺科技論壇以後,相繼設置了數位電視、閃聯、Linux、3G手機、軟體標準、移動電視技術等標準産業論壇,極大地推動了兩岸産業標準合作。2006年,國共兩黨聲明中將“共創兩岸共同標準”列為議事項目;2007年,國家資訊産業部頒布了手機充電器及介面的技術標準,標誌著兩岸創建共同標準的行動邁出了具有實質意義的第一步。

  圍繞兩岸經濟社會發展熱點是京臺科技論壇始終不變的議題。把握全球經濟的發展動向,集中京臺兩地科技界、産業界的智慧和力量,建立和完善京臺兩地經濟科技交流和合作機制,是論壇舉辦十四年來不斷前進的基本方向。從知識經濟到奧運經濟再到世界城市,每一個熱點議題都為論壇平添了新的動力和空間。科技創新、關注民生是京臺科技論壇一個永恒的主題,結合京臺兩地經濟發展規劃和首都經濟科技發展熱點議題,實現優勢互補,論壇相繼推出了一系列高新技術和民生熱點專業論壇,涉及IT産業、奧運商機、現代服務業、高端製造業、現代農業、綠能建築、新興産業、汽車電子、企業資訊化、醫藥科技、新能源、食品安全、金融投資、城市建設等領域,探討了雙方合作的前景。論壇不僅推動了京臺兩地科技産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發揮了輻射全國、帶動其他地區經濟科技發展的作用。一批有實力、重量級的臺資企業通過論壇研討確定了投資方向,除富士康工業園項目、富士康—清華奈米研究中心、中芯國際12英寸整合電路代工廠、新光三越與北京華聯合資項目、威盛電子研究中心、鼎好電子商城科技項目等落戶北京外,還有不少臺資企業借助論壇這個平臺瞄準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科技産業發展潛力,移師大陸,興起了新一輪投資辦廠的熱潮。

  代表層次高,參與人數多,論壇規模大是京臺科技論壇的顯著特點之一。京臺科技論誕生在兩岸關係複雜多變的形勢下,因此一開始就受到了海峽兩岸各界人士包括新聞界的廣泛關注。中央領導同志、國臺辦和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歷屆論壇的籌辦工作,親自出席開幕式或者會見與會的臺灣貴賓,聽取他們對兩岸,特別是對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儘管兩岸形勢變化有時對論壇造成一些衝擊,但每屆論壇及其相關活動都會吸引來自北京、臺灣和周邊省市的工商産業界人士報名參會,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參加論壇的兩岸知名人士、百大企業和上市公司負責人、工商産業界和學術界代表已逾三萬餘人次。論壇的規模持續擴大,1998年首屆論壇只設有一個專題論壇,到第十三屆論壇時已經開辦了18場專業論壇以及100多項考察交流活動,規模明顯擴大。歷屆論壇不僅得到北京市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還得益於包括臺灣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臺北市電腦同業公會、臺灣區電機電子同業公會、英業達集團等在內的一貫支援和熱心於兩岸經濟交流的臺灣民間經濟組織和著名企業的積極參與,兩岸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工商産業界知名人士應邀在論壇發表演講,為兩岸經濟科技合作獻計獻策,帶來了新的科技發展理念和思路,對北京經濟社會發展、造福兩岸同胞和經濟科技共同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京臺科技論壇成功探索“協會對接、企業互動”交流機制。經過不斷積累和發展,京臺科技論壇逐步探索出“協會對接、企業互動、專業服務”的交流機制。歷屆論壇籌備之初,北京市臺辦與北京市各相關部門、兩地産業協會進行反覆溝通協商,根據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和京臺兩地經濟科技合作的領域,確定論壇主題、內容和重點。兩地産業協會立足自身發展,以直接雙向、互惠互利、分工協作作為對接方向,以市場供求、企業互動為對接模式,以相互協商、無限溝通作為對接規則,使各行業協會目標統一,分工明確,參與規模日益擴大。兩地企業在各自所屬協會的安排下進行技術管理經驗交流和産品展示,利用京臺科技論壇這個平臺建立了長期聯繫和交流機制。“協會對接”不僅是京臺科技論壇獨具特色的辦會形式,也成為京臺經貿交流與合作的最有效手段。

  十三年的京臺科技論壇,經歷了兩岸關係的跌宕起伏,也見證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它不僅是京臺兩地科技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品牌活動,也是兩岸不斷加深經濟互信的一個縮影。2008年12月,京臺科技論壇首次移師臺灣舉辦,這是京臺經濟交流與合作史上劃時代的重要事件。2010年12月,第十三屆京臺科技論壇在臺舉辦期間,北京第一家赴臺投資的大型國有企業京泰發展有限公司在臺開辦分支機構,邁出了北京市企業進軍臺灣市場的第一步。十三年間,以京臺科技論壇為平臺兩地共簽署約150個合作協議,協議金額超過60億美元。京臺科技論壇已經成為海峽兩岸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之一,是海峽兩岸工商科技界開闊視野、相互交流、共用機遇的重要平臺,標誌著京臺經濟、科技合作進入了全面、穩定發展的新時期,為推動京臺合作,實現互利雙贏,發揮了積極、建設性的作用。

  北京“十二五”規劃正在邁出堅實的步伐,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為京臺兩地經濟科技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新的機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以“合作創新,共贏未來”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京臺科技論壇暨2011年北京臺灣名品博覽會” 即將召開,屆時京臺兩地行業組織、知名企業、著名學者將圍繞雲計算、物聯網、智慧電視、汽車電子、新能源、生物醫藥、嵌入式技術、金融合作、食品安全、雙向投資貿易、農業合作、農産品物流合作、女企業家專場交流等十多項議題進行專題研討。特別是臺灣名品博覽會首次落地北京,近200家知名企業將展出近10000項商品,對進一步推動京臺經貿合作與交流,實現互利雙贏有著積極的意義。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兩岸科技界、産業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京臺科技論壇將會越辦越好,京臺經濟科技合作的前景將會更加美好!(台灣網通訊員 郭寧 李宏達)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