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2012破霧前行

時間:2012-12-31 10:4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臺北12月31日電(記者譚喆 張勇)2012年的臺灣經濟可用破霧前行來形容:受歐債危機影響,臺灣經濟亦深陷困境——出口衰退,投資降溫,股市不振,民眾消費信心下滑……所幸最困難的時刻似已過去,漸聞復蘇“號角”的臺灣經濟正翹首以待新年的曙光。

  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臺灣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臺灣當局統計部門連續九度調降臺灣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最低至1.05%。

  臺灣屬於出口導向型經濟,經濟增長較多依賴出口表現。但島內有關方面數據顯示,2012年臺灣進出口貿易成績不佳:1至11月出口累計2750.1億美元,同比減少3.3%;進口2487.6億美元,同比減少4.3%。

  民間投資則受外部訂單下滑的影響,今年上半年衰退約5.66%;下半年受惠于電子業廠商增加資本支出等影響,實質民間投資有所增長,但全年仍將出現一定程度衰退。

  證券市場方面,今年以來,臺灣股市在歐債危機及開徵“證所稅”議題等衝擊下持續低迷,8月後隨著“證所稅”敲定及兩岸經濟合作利好不斷釋出,臺股開始企穩回升,但總體而言仍處於弱勢盤整局面。

  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民眾消費信心也隨之下滑。今年第三季度,臺灣民間消費同比增幅創下3年多來新低。不少民眾抱怨,薪資多年滯漲,物價飆升,日常生活不得不精打細算。

  臺灣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暴露出其長期發展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此間專家認為,臺灣存在著産業過度集中的“軟肋”。若這一點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臺灣經濟就無法完全擺脫全球景氣迴圈的“陰影”。同時,以海外生産為主的企業運營模式對島內就業、薪資增長等缺乏明顯的帶動效果。

  還有學者指出,臺灣雖擁有兩岸經貿交流、互通的優勢,但在産業過度集中、週邊貿易條件轉壞之下,致使這一優勢無法充分發揮。

  “臺灣應思考如何轉型並提升産業競爭力,而不應將經濟低迷都歸結于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影響。”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説。

  臺灣行政當局官員管中閔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2012年臺灣經濟“辛苦前行”,困難主要來自結構性因素;要改變結構性問題,製造業與服務業都應有突破性思維和做法。

  為此,臺灣當局10月份啟動“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希望從推動産業多元創新、促進輸出拓展市場、強化産業人才培訓、促進投資推動建設等方向提升經濟動能。

  隨著新年腳步的臨近,臺灣經濟似乎也聽到了復蘇的“號角”。受近期週邊經濟環境正面影響,11月臺灣外銷及內需均傳佳音,製造業及服務業者對景氣前景的看法也轉趨樂觀。統計數字顯示,臺灣11月失業率為4.27%,創今年下半年以來新低;受國際市場對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産品的強勢需求,11月臺灣外銷訂單高達407.3億美元,同比增長11.1%,遠高於市場預期。

  臺灣“經建會”2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11月臺灣經濟景氣為連續第3個月亮出黃藍燈,顯示景氣正逐漸脫離低緩,呈微弱復蘇態勢。

  臺灣“中研院”的最新預測認為,隨著全球景氣逐漸回穩,明年臺灣經濟將緩步復蘇。

  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日前也表示,由於諸多外在因素干擾,臺股今年表現確實不好,但觀察明年各項經濟指標表現都比今年好,臺股明年的表現也會比今年好。

  根據臺灣“經建會”日前通過的經濟發展計劃,臺灣2013年經濟增幅的目標為3.8%。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