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臺灣出口負成長敲響競爭力下降警鐘

時間:2012-09-13 09: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12日電 臺灣《工商時報》12日發表社論説,臺灣財政部門公佈的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顯示,8月出口年增率負4.2%,連續6個月衰退,這敲響臺灣競爭力的警鐘。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財政部門公佈的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顯示,8月出口年增率負4.2%,連續6個月衰退,今年1至8月負成長5.6%。臺灣財政部門表示:“即使下個月有望回穩轉正成長,但全年出口負成長已成定局”。對於臺灣出口出現負成長,固然可以歸咎於歐債危機和全球景氣低迷,但是臺灣出口産品競爭力下降,恐怕是臺當局更應重視的一大警訊。

  基本上,歐債危機導致國際貿易成長減弱,必然影響各個主要出口地區的出口成長空間。但是,近年來臺灣的出口成長擴張能力落後於其他國家,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今年前8月臺灣出口表現在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中表現最差,不僅不如韓國的負1.5%,也輸給日本、新加坡、大陸和美國等,尤其敲響臺灣競爭力的警鐘。

  就出口地區結構觀察,今年8月份臺灣對歐盟(27國)出口減少17.7%、對美國出口下滑8.4%、對大陸(含香港)出口縮減5.7%,固然顯示臺灣受到歐債危機直接之衝擊仍最大,亦影響臺對歐美出口成長,同時也間接拖累臺灣對大陸出口衰減。但是下列趨勢卻值得重視:

  第一,原本台灣出口産品在美國和歐盟的進口市場佔有率,就明顯落後於日本、韓國、大陸等亞洲區域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如今歐韓、美韓FTA生效,開始分階段降低出口稅率,已經使得臺灣産品在歐美進口市場競爭條件惡化,直接衝擊臺灣産品價格競爭力,使臺灣廠商在歐美市場的經營條件更為惡化。

  第二,就大陸市場而言,過去臺當局一向將臺灣出口至大陸之比重逐年下降(今年1至7月臺灣出口至大陸佔總出口比重為26.7%,較去年同期28%減少1.3個百分點),解釋為“出口市場正朝多元化方向邁進”。事實上,這種似是而非的説法,乃是對於臺北産品在大陸市場之競爭力狀況,陷入錯誤的判斷而不自知。

  第三,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縮減,凸顯出兩岸産業已經由垂直分工變成相互競爭的狀況。因為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産品有高達87%産品屬於中間産品,如今隨著中國大陸國內産業升級發展,大陸自身産業之中間原物料和機器設備進口替代能力增強,進口需求持續下降。

  對於出口衰退,臺“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繼“出口龍騰計畫”之後,再次推出“出口振興之策略與作法”,密集推動“貿易尖兵”、“海外據點展觸角”、“客制化找買主”、“擴大外商來臺採購”等措施,這些努力無疑對於帶動島外買主與臺灣建立採購關係,具有正面意義。但是,正如臺灣以手機為主的資通訊産品因在歐美市場遭遇三星及蘋果手機雙面夾擊,以及深陷智財權專利戰的困境一樣,若無法因應消費者行為與市場需求趨勢,重新創造臺灣産品在全球市場與供應鏈體系的“地位”與“新優勢”,光靠短期性的出口振興作法,將難以扭轉出口衰退趨勢。

  對此我們認為,臺灣當局主管單位有必要建立協助産業創新加值,及鼓勵企業在臺灣發展新供應鏈的政策支援機制,協助各産業開發高值化的商業模式與投資機會,致力於協助各産業提升設計力;此外,並應建構開放性的創新平臺,提供中小企業創新加值所需的軟體或共通技術。經由這些努力,才有可能開創嶄新的競爭優勢。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