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的《芭蕉仕女圖》。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美國的藝術雜誌《藝術新聞》( Artnews )每年夏天都會公佈全球百位頂尖收藏家的名單。6月29日,《藝術新聞》公佈2012年十大全球收藏家,在這個榜單裏,臺灣國巨電子創始人陳泰銘赫然在列,是唯一入列的華人收藏家。
收藏喜好各異
臺灣的收藏界臥虎藏龍,收藏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先説此次大出風頭的臺灣收藏家陳泰銘,1956年出生,臺灣十大富商之一,喜歡收藏西方和中國的現當代藝術以及中國禦制瓷器。他曾經砸下3300萬美元,買下全球頂級藝術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自畫像畫作。
再説一説入圍世界頂尖收藏家排行榜次數最多的華人——臺灣力晶集團董事長黃崇仁。就在去年的美國《藝術新聞》全球百位收藏家榜單中,華人世界裏上榜的也有三位,一位是香港的劉鑾雄,一位是陳泰銘,另外一位就是黃崇仁。黃崇仁出身書香世家,曾經師從廖繼春、郭雪湖等臺灣知名畫家。多年以來,黃崇仁在經營企業的同時,收藏以中國瓷器、印象派和現代繪畫為主。他常常説,自己的最大願望就是60歲之後,能夠“將人生回歸藝文”,專門從事藝術收藏。
臺灣商人林百里癡迷張大千的畫作,在他的所有收藏中,張大千的畫作佔了總投資額的74%。早在上世紀90年代林百里就三次刷新張大千畫作的拍賣紀錄,分別以748萬、816萬、827萬港幣的價格,拍得張大千的《青城山》、《幽谷圖》和《風荷》。在位於臺北近郊的廣達工廠,林百里特別設置了一個畫廊“廣雅軒”,佔地300平方米,館內藏有上百幅張大千的畫作,他所收藏的張大千畫作數量僅次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臺灣,能與林百里“抗衡”的要算聯華電子公司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臺灣“企業家最佩服的企業家”。2007年,蘇富比推出一套重量級書,介紹二次大戰結束後至今全球100多位重量級的收藏家,其中東方收藏家有8人,包括5位日本人及3位華人,曹興誠是唯一入榜的臺灣藏家。曹興誠的家就如同一個“小故宮”,從史前青銅器到唐三彩,從北齊時的石佛像到當代中外藝術品,包羅萬象。在曹興誠擁有的眾多的收藏品之中,最值得驕傲也是他最偏愛的是青銅器。他認為,青銅器作為敬天祭祖的禮器,表現出來的嚴謹、虔誠、肅穆與神秘感,實在令人感動。“青銅器是一流的藝術品,足以傲視中外古今。”
當然,臺灣有名的收藏家還有臺灣藝術品經紀人的頭把交椅王定乾、擁有私人博物館的臺中收藏家洪錫銘等,還有許多藏家非常低調,不輕易展示藏品,所以在臺灣收藏界有這樣的一句話,“大鱷級的收藏家可能就在身邊。”
收藏態度虔誠
日前,講述上世紀20年代初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旅法故事的電視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在央視開播,電視劇中在布景上為表現當時法國原貌,大到沙發桌椅小到茶具,全部都是近百年前的歐洲風格古董。“這些古董即便在法國也很少見了。後來經過多方打聽,劇組找到一位臺灣收藏家,他一生傾其財力致力於收藏歐洲的古董。我們全劇用的90%道具都是他提供的文物古董,每個場景光道具就有400到500萬元的價值。”片方美術指導透露,臺灣收藏家非常願意把收藏品用在劇中,“他認為這也是真正體現收藏品的文化價值。”
相比大陸收藏人士的“投機”性,臺灣收藏家的收藏態度值得欣賞。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收藏,大概是為了鑒賞。我是學理工科的,對研究格外有興趣。收藏只是手段,習得鑒賞能力才是目的,而並非為了投資。”曹興誠強調。
“我只是這些畫暫時的保管者,這些藝術品應該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林百里這樣定位自己對收藏的態度。他説,人的一生對財富的意義各有追求,在文化層面上的更為豐富,他認為完全可以通過歷代的歷史人物在收藏領域的所作所為來反思自己心中的標準和定位。“只有通過收藏的實踐才能近距離地觀摩、比照。”
許多臺灣藏家涉足收藏界很早,善於抓住收藏時機也十分有耐心。1949年,蔣介石帶著許多學者教授和將軍來臺灣,他們來的時候都帶著很多字畫,包括齊白石徐悲鴻這些近代名畫。許多有頭腦的臺灣收藏人士就在報紙上寫“收張大千、齊白石、黃賓虹,傅抱石”這些名家作品。
“一幅于右任的六條屏《滿江紅》,我買了18 年才買到。我每年過年過節都去看于右任,打電話給他。”臺灣收藏界知名人士王臺慶説,“當他答應把這幅畫賣給我,我‘鋪墊’了18年。”
少投機多沉澱
相比臺灣收藏家的造詣,反觀大陸收藏界,雖然大陸藝術品交易總額已為世界第一,大陸收藏家數量龐大,號稱一億之眾,在美國《藝術新聞》榜單上,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大陸藏家為何進入不了世界頂級藏家之列?有專家分析説,《藝術新聞》的評判組成員大部分都是歐美專業人士,他們很少有機會和大陸藏家接觸,對大陸收藏缺乏全面、深入了解,榜單沒有及時跟進目前大陸收藏家收藏力量最新的變化趨勢。另外,大陸收藏家大多不願公開自己的藏品,而且很多收藏家都是隱性的,很少曝光。
但是,更有專業人士指出,大陸收藏圈裏瀰漫著濃重的投資和投機味道,真正因為熱愛藝術而收藏的藏家並不多。“只買貴的不買對的”的人為數眾多,希望大陸收藏家不只是把收藏當作增值手段,而真正愛好藝術,支援文化發展,肩負文化走向的責任。臺灣專家説,大陸市場發展非常快,相信很快就會有大陸收藏家躋身世界級行列。(本報記者 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