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設立“經濟特區”曾讓臺灣成功轉型

時間:2012-06-21 16: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21日電 臺灣《聯合報》刊發一則報道談臺灣的“經濟特區”對臺灣的作用,“自由經濟示範區”就是一種“經濟特區”,主要是以比本地區優惠、寬鬆、彈性的特殊規範,吸引他地資金及企業進駐,在臺灣地區行之多年,文章也指出,但在全球自由化的大趨勢下,功能日受質疑。  

  臺灣的第一個經濟特區,始於1966年創設的高雄加工出口區,由時任“經濟部長”的李國鼎催生。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誕生,搭上全球半導體産業發展的浪潮,讓臺灣經濟透過兩次成功的“特區”經驗而成功轉型。

  1995年,當局推出虛擬特區的“亞太營運中心”計劃,透過法規鬆綁,希望將臺灣發展成為區域的製造、海運轉運、航空轉運、金融、通信、媒體等六大中心,但因兩岸關係出現危機、亞洲金融風暴而失敗。

  2005年,另一個特區“自由貿易港區”設立,強調物流、倉儲服務便捷化,但當時兩岸未直航,2008年直航後又碰上全球金融海嘯等巨變,至今仍陷入轉型考驗中。因此,以實體特區而言,“自由經濟示範區”是臺灣第四次的特區實驗。

  事實上,“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內涵也多次變身。2008年尹啟銘擔任“經濟部長”時提出的“經貿特區”構想,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原型,但次年底因無共識而“喊卡”。2010年重新啟動,此時易名為“經貿營運特區”,依時任“經建會主委”蔡勳雄規劃,這是添加兩岸自由化誘因的自由貿易港區或加工出口區轉型,希望吸引臺商回臺灣設立營運總部。
編輯:孟雅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