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自住型商品房銷售管理要確保分配公平

時間:2013-11-29 10:31   來源:北京青年報

  今日社評

  本報評論員 樊大彧

  保障房分配過程中的事前控制措施,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是防不勝防,而嚴厲的事後控制,對保障房分配中的不法行為更具威懾力。對騙購者的處罰力度要加大,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的相關法律細則要及早出臺,這樣才能彌補政府部門監管的不足。

  昨日,北京市住建委就《北京市自住型商品住房銷售管理暫行規定》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對比普通商品房銷售環節,購買該類商品房的流程主要增加了購房申請和搖號分配兩個環節。今年10月出臺的有關管理辦法規定,自住型商品住房房價比周邊低30%左右。

  今年初出臺的京版“國五條”細則首次提出“加碼”建設自住型商品房。北京市住房政策今年以來迅速向自住型商品房傾斜,主要有兩方面的目的。一是著力解決需求最旺盛的中端需求和夾心層家庭住房困難,二是平抑仍在不斷上漲的高房價。通過“限房價、競地價”方式完成建設的自住型商品房,是具有一定保障性質的商品房。任何保障房都具有讓經濟能力不足者“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保護性質,而公平公正地分配保障性住房,在現實社會中從來都是一個大難題,即將出爐的自住型商品房,也將難以免於這種困難。

  自住型商品房是北京推出的頗具創意的住房品種。自住商品房的“商品”性質被置於“保障”之上,於是購買資格門檻降低了,只要是按照限購政策規定在北京市具有購房資格的家庭都可以購買。門檻降低,是自住型商品房公平性的體現。但眾多購房者的涌入,以及房地産開發商對購房資格審核和搖號環節的介入,都可能成為影響自住型商品房分配公平的因素。

  從保障屬性看,北京市的自住型商品房是繼經適房、兩限房等諸多政策房之後推出的新品種。新品種問世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原因就是老的政策房效果不理想。而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難以解決購買即分配環節的公平問題。我國保障房政策的未來走向是,在公租房成為住房保障主體後,經濟適用房供應將逐步減少直至在全國全部取消。飽受爭議的經濟適用房,目前在不少地方已處於停滯狀態。紅火一時的經適房圓了一些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夢,在一些地方也逐漸演變為滋生腐敗的溫床,“房妹”、“公務員小區”、“央企團購房”,這些負面事件都和經適房緊密相連。經適房和兩限房小區超過五成的出租率,更暴露出相關政策保障房在建設和分配過程中存在的嚴重不公平。

  目前房價居高不下,“打7折的商品房”,這就是許多市民對自住型商品房的理解。雖然有關辦法規定,騙購自住型商品房的家庭一經查實,購房合同將解除,5年內不得在本市購房。但是面對“30%”的套利機會,相信伺機以身試法者仍將不乏其人。足夠的利益誘惑、購房需求大量涌入帶來的競爭壓力、開發商介入資格審核和搖號環節可能産生的貓兒膩,都是值得重視和警惕的因素。儘管市住建委已經提出若干辦法排除人為干擾,但諸多新情況的出現,還是讓公眾擔心在自住型商品房入市後,會出現與經適房、兩限房類似的腐敗和尋租問題。

  針對可能出現的分配公平問題,市住建委提出要全過程監管,其中包括使用統一軟體公開搖號、公示搖號結果等。除了這些事前控制措施,市建委也提出一些事後控制的辦法,如對騙購者“解除購房合同”,以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其中關於追究刑事責任,目前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尚缺乏可操作性,需要通過具體的實施細則,予以進一步規範細化。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保障房分配過程中的事前控制措施,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是防不勝防,而嚴厲的事後控制,對保障房分配中的不法行為更具威懾力。對騙購者的處罰力度要加大,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的相關法律細則要及早出臺,這樣才能彌補政府部門監管的不足,才能保證自住型商品房的分配公平和健康發展。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