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産業攜手打拼 提高國際競爭力

時間:2012-11-26 14:24   來源:台灣網

  近日兩岸産業界重量級人士雲集臺灣新竹,出席第二屆兩岸産業合作論壇,兩岸産業合作備受關注。香港《大公報》24日發表評論指出,這些年關於兩岸企業連手打造品牌的聲音亦不絕於耳,共同打造品牌,不僅是資金合作,更是創意合作、技術合作,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兩岸産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亦為兩岸經濟融合奠定基礎。

  評論摘編如下:

  近日兩岸産業界重量級人士雲集臺灣新竹,出席第二屆兩岸産業合作論壇。這幾年“産業合作”在兩岸經貿交流領域是一個熱門詞彙。其實,自30年前臺商帶著海外訂單登陸投資設廠,大陸制訂各種優惠措施吸引臺資,兩岸當時就已展開某種程度的産業合作了。直到近年兩岸關係出現前所未有的融洽局面,兩岸産業界人士及相關部門才得以正式把産業合作議題提升至政府參與和推動的層級。

  過去兩岸産業合作主要是民間與民間合作,即雙方民間企業基於互利需求而進行合作:大陸方面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臺商則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這樣的合作形式儘管也給雙方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畢竟仍是一方企業單打獨鬥的模式,難以形成挑戰國際品牌的競爭力。所以,兩岸要深化經濟合作,要促進經濟融合,必須改變以往那種各行其道的模式。

  這些年關於兩岸企業連手打造品牌的聲音亦不絕於耳。2008年韓國企業生産的液晶螢幕面板在大陸的市場佔有率排第一,但2009年則屈居第二,主要是因為大陸8大電視機製造商一致將韓國産面板換成奇美等臺灣企業生産的産品。

  然而,由於經營文化、理念、策略有別等原因,兩岸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可能因種種分歧而告吹或陷入難産,若政府能居中牽線和協調,亦不失為一種解決之道。所以,在ECFA框架下設置的兩岸經合會去年成立了兩岸産業合作工作小組,並成功舉辦了兩屆兩岸産業合作論壇,為兩岸産業界搭建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可以較民間提供更全面性的産業發展概況及重要産業政策的最新動態,有助於企業取得完整資訊,避免重復投資而引起的削價惡戰。此外,自2008年以來,兩岸共同舉辦了幾十場産業搭橋活動,就十多個産業合作進行深入探討對接。兩岸産業合作工作小組還確定了LED照明,液晶面板,電動汽車、無線城市、冷鏈物流作為重點推動的試點項目。可見,兩岸相關部門及智庫正在密鑼緊鼓地穿針引線,希望兩岸的産業合作項目能在更有序的環境中進行,少走彎路和歧路。

  兩岸共同打造品牌,不僅是資金合作,更是創意合作、技術合作,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兩岸産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亦為兩岸經濟融合奠定基礎。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