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福建邊防:站好迎接臺胞的第一班崗

  時間:2010-11-26 10:31    來源:福建日報     
 
 

  “流動監護船”24小時服務台輪

  改革開放後,我省陸續開放35個臺輪停泊點,這些停泊點可以説就是臺輪出海後的第二個家。跑船的人都知道,海上有“三難三險”,船舶維修難、物資補給難、求醫問藥難;面臨著風浪侵襲、雨霧迷航、觸礁等危險。對此,福建省公安邊防總隊各邊防支隊拿出看家本領,應對臺輪可能面臨的危險和困難。這其中,寧德邊防支隊的“‘電子眼’守望、公邊艇錨泊、漁(貨)船監護、擺渡船引航”的四位一體臺輪護航模式,以其一對一細緻入微的服務得到了臺胞的廣泛讚譽。

  這種護航模式的最大亮點,就是由“公邊艇錨泊、漁(貨)船監護、擺渡船引航”共同構建成的“流動船監護”。寧德邊防支隊從轄區“跑海”群眾中挑選了一批素質高、技術好的漁民從事臺輪監護工作。加上邊防民警和公邊艇,在此基礎上組建了45艘臺輪“流動監護船”。邊防工作站根據在港臺輪數量,將每艘臺輪一對一地分配到各“流動監護船”,為臺輪提供24小時全天候、全方位的護航服務。

  “流動監護船”上裝備了機電維修箱、急救醫藥箱、快速補給箱,及時為臺輪提供所需的服務。此外,在公邊艇上還設立了“新聞驛站”,常備有各種報紙雜誌、《繁簡漢字對照表》以及國家對臺政策宣傳等資料,為過往臺胞提供了一個零距離了解祖國大陸的資訊平臺。

  “五彩通道”服務兩岸旅客

  福建是臺胞通關最多的省份,特別是到節假日,返鄉探親、旅遊的臺胞總是在通關口岸排成長龍。為了提高通關效率,泉州邊檢站創建的“五彩通道”可以説為臺胞搭了一座高速“彩虹橋”。

  這條“五彩通道”是泉州邊檢站今年首次設立的。“五彩通道”是在原有的一般通道、“綠色通道”的基礎上,對通道功能進行細化,引導不同類別旅客選擇相應快捷的通道通關。

  據介紹,“藍色通道”是一般通道,在客流量不多的情況下,旅客和平時一樣正常通關;“綠色通道”是出入境人員緊急通關的通道,一般為疾病或其他需救助的人員開通;“紅色通道”是臺胞返鄉專用通道,尤其是攜子女出行的家庭,可以以家庭為單位通關;“黃色通道”是大陸赴臺旅遊團專用通道,持《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的旅客,可以以團隊形式從該通道辦理出入境手續;“橙色通道”是兩岸進香團出入境通道,攜帶大型佛具、進香用品的旅客,可在檢查員幫助下快速通關。

  自從有了“五彩通道”,細化通道功能,即便碰上人流高峰,每位旅客的檢放時間仍能控制在45秒內,通關效率大幅提升。

  20分鐘法律服務圈

  初到大陸的臺胞,人生地不熟,有時碰到法律問題不知上哪兒諮詢。而辦理入境手續的邊防警官可能就是他們接觸到的第一個大陸朋友。因此,莆田秀嶼邊防大隊、莆田邊檢站執勤業務一科聯合搭建“20分鐘法律服務圈”,讓臺胞切實感受到法律服務就在身邊。

  在莆田秀嶼通關的臺胞都會收到一張“法律熱線卡”。卡上附有熱線電話、服務內容,不但直接受理臺胞報警、投訴,還宣傳安全防範知識等。所有來到秀嶼港的臺胞,都可以憑藉“法律熱線卡”,打個電話就有值班警官趕到現場,在20分鐘內即可享受到免費的法律諮詢、處置涉法事件等服務。大到調解訴訟仲裁,小到婚嫁、上學、就醫、提供部門電話。

  據統計,僅今年5月份以來,莆田邊防部門共發放“法律熱線卡”319份,現場解答法律諮詢80多起,服務台胞近600人次。

  打擊犯罪 構築安全屏障

  由於閩臺相鄰,交通便捷,因此從異地購毒,假道福建沿海,利用“小三通”或臺灣漁船走私毒品去臺,成為毒犯慣用的伎倆,也導致當前福建沿海地區涉臺毒品犯罪形勢日趨嚴峻。

  近年來,福建邊防總隊成功破獲了一批涉臺毒品大要案。2009年以來,共破獲涉臺毒品案件20起101人(臺灣籍59人),繳獲各類毒品2.275噸。其中,“2010310”特大走私毒品案繳獲毒品氯胺酮430千克,創福建省警方個案繳獲毒品數量新高。

  此外,我省公安邊防部門還加大對沿海其他涉臺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2009年以來共查破非法漁工勞務案件19起196人;臺貨走私案件18起,案值約334.7萬元;涉臺虛假資訊詐騙案件2起21人(臺籍5人)。(記者 陳夢婕)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福建鼓勵臺企外企在閩租地造林       兩岸建築學界專家力助福建土堡走向世界      
閩臺最大農業合作項目落戶閩西       金門縣文化局組團赴福建泉州采風      
臺藝術家赴閩尋找漆畫 民族元素情係兩岸       廈航復飛福州至臺北航線 每天9:00長樂機場起飛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