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福建省海洋經濟依託資源優勢 持續快速增長

  時間:2011-03-22 17:02    來源:福建日報     
 
 

  3752公里海岸線、125個天然深水港灣、750種魚類資源……福建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省。從上世紀80年代大念“山海經”以來,我省海洋經濟依託資源優勢,持續快速增長。

  然而,大並不意味著強。“十一五”時期,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提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在壯大海洋經濟總量的同時,注重海洋産業集聚發展、轉型升級。去年,全省海洋生産總值達3440億元,佔全省GDP的25%,居全國前列,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支柱。

  科學用海助力發展

  陽春三月,晉江外灣圍頭灣海風陣陣。這裡離金門僅5.6海裏,由於晉江城鎮建設用地不足和兩岸産業對接需要,已規劃出34平方公里填海面積,著力打造泉州南翼新城次中心。目前,落實入駐建設項目58項,總投資約517億元。

  “最初,當地政府計劃以截彎取直、順岸平推的方式,圍填東石鎮至圍頭角近50平方公里海域。但填海應儘量延長人工岸線,增加親水面積,才能保護好海洋景觀和生態環境。”國家海洋三所高工黃髮明説,圍頭灣用海項目上報後,專家通過海灣數模,將用海範圍調整為東石至塘東沙嘴,縮小填海面積10多平方公里,但用海的效益更高了。

  隔著沿海大通道,圍頭灣與金井鎮咫尺相對。為支援金井鎮小城鎮改革發展,圍頭灣用海規劃中除了生産區、生態區外,還特別規劃了9平方公里的休閒生活區,建設濕地公園、産業研發區、金井外水城區等。“這種規劃拓展了金井的發展空間,我們打算投入百億資金,利用海水漲退潮形成的天然水系,建造一座能容納30萬城鎮人口的濱海新城。”金井鎮黨委委員戴劭陽説。

  福建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比陸域面積大12.4%。曾有經濟學家評論説:“福建山多地少、資源匱乏,最重要的發展優勢在海,最關鍵的後勁在海,最厚重的希望也在海。”填海造地成為緩解陸域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但只有科學用海、善待海洋,才能人海共榮、和諧發展。

  為規範海洋開發,2005年2月,省領導提出開展海灣數值模擬與環境研究,對可圍填海區域進行科學論證。此後近3年,我省針對13個重點海灣展開數模論證,計算出可圍填、需慎重圍填和不宜圍填海域面積。這在國內外尚屬首次,被海洋專家讚為具有高度戰略眼光、發展前瞻性的戰略環評。

  為合理佈局圍填海區域,去年我省出臺《關於科學有序做好填海造地工作的若干意見》,鼓勵發揮我省灣外海洋的區位優勢,引導圍填海項目由灣內向灣外轉移,減少灣內環境壓力。運用海灣數模,我省已論證了192.32平方公里的灣外可圍填海域,為日後圍填海規劃指明瞭方向。

  通過科學用海,一批港口、能源等重大項目順利實施。《海域法》實施以來,全省圍填海206平方公里,落實項目累計投資超過5000億元,有力促進了海西經濟的發展。

  藍色産業崛起西岸

  漳州開發區,國際海工巨子Huisman集團近4萬平方米的廠房內,每天有幾百名工人忙著焊接、切割、裝備船舶起重機等設備,成品將出口到新加坡、歐洲、美國等地。目前,公司承接的生産訂單已安排到2013年。

  “漳州是Huisman在全球第三個、也是最大的生産基地。這裡海域資源豐富,擁有深水泊位,發展海洋工業條件優越。”公司首席執行官Oscar告訴記者,Huisman在漳州開發區內已投資1.5億歐元,交付了28台各種重型起重設備,未來還將增資,著手籌建中國內地最大重件裝卸泊位,以節本增效的方式發展海洋工業。

  引進Huisman這樣的國際海洋企業,是我省實現海洋産業轉型升級的舉措之一。

  中央領導在閩視察時,曾對福建海洋産業提出殷切希望:“找準國際産業的發展方向,從實際出發,加快發展海洋新興産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和競爭力的藍色産業帶”。回眸過去5年,我省充分利用深水岸線、灘塗、港灣等資源,優化海洋産業結構,海洋第二、第三産業比重不斷提升。

  翻開海洋經濟賬目,如今,我省水産品總量已躍居全國第三,每人平均佔有量居全國首位;擁有生産性泊位510個,港口吞吐能力達2.89億噸;濱海景點多,旅遊品牌、品種特色明顯;海洋潮汐能可裝機容量達1000萬千瓦,約佔全國潮汐能的40%……

  資源優勢就是産業優勢。5年來,我省已基本形成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與倉儲、濱海旅遊、船舶修造、海洋建築等五大海洋主導産業;海洋生物醫藥、郵輪遊艇、海水綜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等五大海洋新興産業蓄勢待發,海洋産業集中度明顯提高,藍色産業帶格局初顯。

  海洋科技引領未來

  海水淡化是解決用水短缺的有效方式,但成本高、得率低是普遍難題。3年前,波鷹(廈門)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世文和他的團隊運用電膜法海水淡化技術,設計出一種絮凝機,不僅使海水淡化效率大增,而且每噸海水的淡化成本也從5元降至3.5元。

  “廈門市今年將著手實施觀音山海水綜合凈化示範工程、水電聯産項目海水淡化工程、高耗水企業海水替代工程,我們自主研發的絮凝機可得到進一步推廣。”張世文樂觀地表示。波鷹(廈門)科技有限公司自2006年創辦以來,已銷售近30套海水淡化裝置。在水資源趨向短缺的背景下,今後海水淡化技術將帶來更大效益。

  衡量一個地區海洋經濟水準高低,科技成果轉化率是重要的考量標準。

  近年來,海洋科技正成為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的加速器,科技貢獻率達57%。粗放式海洋經濟模式已開始轉變,水産品正向精深加工拓展;海水淡化、海洋風能利用等新興海洋産業快速發展;海洋藥物技術研究持續推進,開發出以貝殼為原料的醫用骨組織修復材料、高純河豚毒素戒毒新藥、殼聚糖中老年營養品、高純硫酸氨基葡萄糖等海洋生物藥物製品;8屆“618”,50%以上的對接項目已落地轉化為生産力,形成近140億元的生産總值……

  根據海洋規劃,2015年我省海洋生産總值將達7300億元,佔全省GDP的28%,基本實現海洋經濟強省目標。海洋經濟專家認為,完成這一目標,今後我省應著力開展海洋新興産業及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著重尋求海洋科技支撐,運用科技手段協調好海洋開發與保護的關係;同時,以閩臺合作為契機,進一步優化海洋産業結構,推進海洋産業集中集約發展,加快形成海峽藍色産業帶,為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記者 吳洪)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創意産業成福州經濟新增長點 從業人員逾30萬       福建將建國內首家廢舊汽車回收基地      
今年福建省確定325家省重點上市後備企業       1-2月份 福建住宅銷售面積比增35.7%      
福建邁向海洋經濟強省進行時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