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福建:建設科學發展的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區

  時間:2007-11-22 10:57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福州11月21日電(記者郭威、許雪毅)第三屆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海峽兩岸職工文化節、首屆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第九屆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暨農業合作洽談會……一系列以"海峽兩岸"為特色的交流活動11月份在福建熱熱鬧鬧地開展。

     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這是第一次將"海峽西岸"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對於地處海峽西岸的福建來説,這是一次新的機遇,更是一個重大的使命。

     臺商的感觸:經貿合作從量到質

     "現在,來自臺灣的創業者正在把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鎮打造成大陸最大的臺灣高山茶基地,這是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一個優秀成果,希望好好展示。"11月16日,記者給臺灣茶農李志鴻打電話的時候,他正驅車從漳平趕往泉州,準備參加首屆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

     李志鴻所在的福建省漳平市(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目前面積達到3.5萬畝,涉及臺商投資個體300多人。該園建設規劃總面積10萬畝,5年內有望實現年産值13億元,解決就業5萬人,園區內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

     "兩岸茶産業合作優勢互補。"李志鴻告訴記者,高山茶是精緻農業的龍頭項目,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早先來永福創業的臺商都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永福當地農民的收入也水漲船高,從3年前每天15元漲到現在每天30多元,有的則在100元以上。

     "提高的不只是經濟效益,還有綠色生産的發展思路。"李志鴻告訴記者,創業園引進臺灣優良軟枝烏龍、金萱等茶樹品種,按照種植永續化、加工現代化、管理標準化、産品有機化的要求進行生産,符合科學發展模式。

     春保鎢鋼集團總裁、到大陸創業20年的廈門臺商廖萬隆發現,閩臺經貿合作正在悄悄升級:從産業、行業間的對接拓展到區域間的聯動,産業集聚趨勢明顯,形成了一批臺商投資的産業集聚基地。項目規模不斷擴大,臺商投資的大項目增多。

     廖萬隆説,福建具有政策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優勢,加上中央政府的支援,隨著福建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産業鏈逐步延長,投資軟環境不斷改善,今後將為臺商持續投資創造更好的條件。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閩臺經貿合作日益深化,産業對接步伐加快,呈現重點領域和行業全面對接的態勢,臺灣有代表性的行業公會和知名企業都組團來閩考察。金門、馬祖、澎湖和臺北、臺南等島內縣市也都組團參加福建相關經貿活動。

     截至今年9月,不含第三地轉投,福建省累計實際利用臺資124.3億美元,閩臺貿易額累計達506億美元。

  臺生的期許:閩臺交流再上新臺階

     1982年出生的柯建緯來自臺灣高雄縣,2004年到福建學習,目前是福建醫科大學四年級學生。他告訴記者,當時到大陸來,就是因為家裏人説這裡不錯。"十七大報告讓人看到了大陸經濟的未來,希望以後在大陸就業,學以致用。"

     目前,福建和金門、馬祖、澎湖直接往來的層次和範圍不斷提升,文化交流領域也不斷拓展。福建率先開展對臺職業技能鑒定試點,批准首批臺灣醫師來閩執業,舉辦兩岸人才交流活動……對柯建緯來説,這些都是切身相關的好消息。

     而柯建緯對閩臺交流的新期許是兩岸儘快實現"三通"。他説,現在自己大多通過香港或澳門轉機,前後得花七八小時和3000多元人民幣。如果不這樣,就得從福州坐車到廈門,從廈門經廈金航線坐船到金門,再坐飛機到高雄,雖説費用省了,但花費的時間更多。

     對於這一點,來自臺北的李定憲也深有感觸。他説,早晨八九點鐘的飛機轉道香港或者澳門,到臺灣得下午四五點。"直接三通就方便多了,可以更好地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1984年出生的李定憲2002年從臺北來到福建醫科大學學習,今年畢業後進入福建協和醫院實習,準備在大陸考取醫師執照。他説,父親1999年到漳州做茶,目前發展得不錯,自己祖籍福建,感覺閩臺語言、習俗各方面都相通。

     李定憲説:"兩岸同胞就是要多多交流。前不久姚明到臺灣很受歡迎,劉翔拿冠軍,我們也很興奮,畢竟都是中國人啊。兩岸的大學生也要經常觀摩學習才好。"

     福建省政策研究室薛侃等人認為,建設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是立足於福建對臺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特殊優勢,拓展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直接往來,推動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通道聯結紐帶,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維護兩岸共同家園、聯繫兩岸同胞命運共同體、促進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在服務祖國統一方面走在前頭。

  專家的設想:建設科學發展的先行區正當其時

     對臺、對外優勢一直是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助推器,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福建的外向型經濟受到越來越多制約,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交相輝映"下,福建被一些經濟學家歸入"東南凹陷"板塊。

     2004年,福建省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按照預期,通過10年到15年的努力,海峽西岸將形成規模産業群、港口群、城市群,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發達區域,成為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

     在記者採訪中,一些專家認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既是福建對全黨全國工作大局的貢獻,也是福建在新的歷史階段加快自身發展的需要。建設科學發展的先行區正當其時。

     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所所長伍長南告訴記者,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港口資源大省,福建省從北到南分佈著三都澳、福州、湄洲和廈門等眾多優質良港,在當前公路鐵路建設大大加快的有利條件下,福建更應立足"因港而立、因港而興"的指導方向,建立健全節約型港口管理體制,加強臨港區域、港口岸線、港口水域、內河航運等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提高運輸效率和效益,做大做優臨港工業,優化港口資源配置,把福建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帶動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匯集。

     福建省委黨校教授嚴以振認為,較之其他省份,福建的林業和生態資源豐厚,江河湖海俱全,文化多樣性突出,這些看似"軟優勢"的條件將給福建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充足後勁,福建在高效農業、現代林業和旅遊産業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政府和有關部門在規劃和實踐中應著眼于"綠色福建""人文福建"的建設,充分發揮"軟優勢"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薛 侃等人認為,建設科學發展的先行區,立足的是福建為我國綜合改革實驗區,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地區,地理位置獨特、港口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人文積澱深厚,體制較有活力,産業發展具備一定基礎;目的是推動福建的經濟社會真正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軌道,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在科學發展方面走在前頭,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貢獻。(完)

 
編輯:魏萌    
 
相關新聞
首屆中國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16日在泉州舉行       第三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論壇昨在廈門開幕      
福建:建設“海西”促進兩岸合作發展       第九屆世福懇親大會簽約項目總投資額45億      
福州將建設海峽國際會展中心 總投資20多億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