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第一産糧大省黑龍江再次實現豐收,在糧食生産“九連增”同時,連續五年年均增糧近100億斤。
五年來,耕地沒有大幅增加,自然災害頻發,黑龍江省實現糧食連年大幅增産秘訣就是:大力調整作物結構,全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
在黑龍江省八五六農場,農用機械在收穫水稻。
全省協力連續五年年均增糧近百億斤
2007年,黑龍江省糧食産量還只有793億斤。但到了2011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産已經達到1114億斤,成為全國糧食生産第一大省。今年,這個産糧“狀元省”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預計糧食總産可超過1250億斤。五年增糧457億斤,佔全國同期新增糧食産量的近四分之一。
如何實現連續大幅增産?黑龍江省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始終堅持把發展糧食生産擺在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以實施千億斤糧食産能鞏固提高工程和松嫩三江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為載體,舉全省之力抓推進,綜合生産能力快速提升。
今年,黑龍江省安排“三農”發展資金超過100億元,新組建千萬元大型農機合作社242個,田間綜合作業率近90%。新打灌溉水源井5.6萬眼,修建小型蓄水工程1644處,農機化、水利化等方面實現新突破。糧食總産有望達到創歷史新高的1250億斤,比上年增加近140億斤。
看著自家院中金黃的玉米,明水縣永久鄉永樂村種糧大戶孫偉臉上挂著豐收的喜悅。“400畝玉米,畝産1500斤,這一下就是60萬斤糧。”孫偉告訴記者,大型農機具種地精準度高,種地水準提上來了,畝産比去年高100多斤。
但豐收之路並不平坦。今年黑龍江省先後遭遇旱災、風災、澇災等多種自然災害,特別是秋收時節遭遇20年不遇的集中降雨,秋收時間延後,豐産的糧食一度難豐收。
面對歷史罕見的秋收困難,黑龍江省堅持把抗災奪豐收貫穿糧食生産全過程,千方百計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突出抗旱澇、防病蟲、促早熟,全力保障糧食生産安全。在農業生産的各個關鍵階段,3萬多名各級農業和涉農部門幹部、技術人員活躍在農業生産一線,為糧食連續豐收保駕護航。
結構調整提單産科技推廣再增糧
儘管黑龍江連續多年糧食大幅增産,但這個省糧食播種面積比較穩定,今年僅增加275.3萬畝。播種面積趨穩,如何實現連續五年年均增糧近100億斤?
“糧食大幅增産主要得益於高産作物面積增加。”黑龍江省農委主任王忠林介紹説,今年全省水稻、玉米兩大高産作物面積比上年增加1626萬畝。“按高、低産作物畝産相差500斤計算,僅糧食作物面積和高産糧食作物面積增加,全省就可新增糧食100億斤以上。”
甄士玖是海倫市倫河鎮西倫村農民,每年種500多畝地,去年他種了300多畝大豆,但今年就全改種了玉米。“去年大豆畝産270斤,而玉米畝産達到1200斤。”甄士玖説,今年玉米畝産能增到1300多斤,僅改種玉米一項,就比去年多打30萬斤糧。
先進農業技術推廣進一步挖掘了增糧潛力。慶安縣致富鄉興隆村農民王可榮是當地的種地能手,種了100多畝水稻。他説,今年種地時用上了智慧化催芽、缽體擺栽等現代農業技術,水稻畝産達到1400斤,比周邊農民畝産高出200斤以上。
為了擴大農業技術覆蓋面,黑龍江省持續深入開展糧油糖高産創建活動,大力推行作物輪作、水稻大棚育秧和測土配方施肥等現代耕作制度,全省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五大糧食作物模式化栽培推廣面積比上年增加1200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農業標準化生産基地。
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打造國家可靠大糧倉
今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打造國家可靠大糧倉”為目標,深入組織開展糧食穩定增産行動,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糧食生産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但黑龍江省已經連續五年年均增糧近100億斤,未來能否保持如此幅度的高速增長,如何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
不久前,《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正式出臺,將加快推進以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為主要特徵,以水利化、科技化、機械化、合作化、産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為重要標誌的現代化大農業建設。
按照規劃,黑龍江省將以發展規模農業、綠色農業、高效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提高農業抗禦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力爭率先在全國建成現代化大農業。
未來,黑龍江省將堅持把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作為主攻重點,繼續強化政策扶持,調動農民種糧和基層抓糧積極性,深入實施千億斤糧食産能工程。優化生産佈局與品種結構,依靠科技主攻單産和改善品質,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打造國家優質、安全、可靠的“大糧倉”。計劃到2015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産量達到1500億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