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何以出現“滿城儘是卷簾門”

時間:2012-08-08 13:21   來源:北京青年報

  政府打假的初衷無疑是好的,但良好的初衷並不必然導致良好的結果。如果行政執法不能嚴格遵守程式規則,如果執法機關和行政相對人之間不能建立起良好的對話機制,市場管理就很難走出一打就死、一放就亂的陷阱。瀋陽在打假問題上面臨進退失據的局面,是值得當地政府做出深刻反思的。

  據媒體報道,瀋陽市近來出現了一種非同尋常的“蕭條”景象,不僅多家服裝城、商品城、電子城處於歇業狀態,就連街邊的各種小店舖也紛紛拉上了卷簾門。店舖大量停業,給市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也對瀋陽市的正常經濟和社會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當地人解釋説,之所以出現這種反常現象,據説是因為商家擔心被查出假冒偽劣商品而被處以重罰。針對網上傳言四起、市民人心惶惶的局面,瀋陽市委宣傳部的官方微博于8月7日一早發佈消息稱,除有關部門的正常管理工作之外,該市“並未採取集中整治行動,更未採取高額罰款措施”,希望廣大商戶恢復正常營業。

  商戶集體停業,當然是源於恐慌,而恐慌的來源竟然是政府部門的打假專項行動。這樣的因果關係,不能不説有幾分悖謬。從常理來看,執法部門打假,目的為了保障正常的市場秩序,這對合法商家其實是有好處的,也理應得到商家的支援和擁護才對。但是這樣的“常理”,在現實中卻一再失效。今年春節期間,因當地警方打擊假冒汽車配件,瀋陽東北機動車配件市場內500戶商家集體關門停業。今年7月,廣東汕尾市開展打擊制假售假等“三打”行動,也導致了大量商戶“不明不白地暫停營業”。而瀋陽市近期出現的“滿城儘是卷簾門”現象,則是對政府執法的恐慌感的集中流露。

  從心理動機而言,恐慌感之所以産生並迅速蔓延,主要原因在於有效資訊匱乏。如果對照坊間傳言和瀋陽市的各類新聞報道,就會注意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比如,當地政府的長期工作安排和臨時資訊發佈並不一致。今年年初,瀋陽市召開打假會議,要求“從現在開始到2013年全運會結束”,要向制假售假違法犯罪展開“新一輪淩厲攻勢”。所謂“淩厲攻勢”,毫無疑問就是短期、運動式的專項執法行動,這與“並未採取集中整治行動”的説法其實是相矛盾的。又比如,當地市場上貼出公安機關的告示,稱“打假專項行動告一段落”,這又表明當地的確開展過“集中整治行動”。不僅“集中整治”是否存在是個疑問,就連集中整治的執法主體、主要內容和針對的對像是誰,同樣撲朔迷離。由於權威資訊的矛盾、斷裂和零散化,有關瀋陽市的打假行動開始出現種種聳人聽聞的傳言,如賣牙籤的商家被要求出示砍伐證、小店舖要查消防演練等,這些消息雖然無法查實或證偽,但事實上卻營造出一種人人自危的氣氛。店舖的大面積關門,實際上就是商家在這種異常氣氛下的自保行為。

  政府打假打出商家集體歇業,此種情形的一再出現,揭示出一個很深刻的問題,即政府信用是確保良好市場秩序的前提和關鍵。在打假問題上,政府信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是必須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如果打假行動不是一貫性的,市場就會失去明確預期,制假售假行為就可能蔓延到多數商戶。其次,運動式打假必須設定明確邊界,在規則不明朗的市場上,每個商家都可能存在某種問題,如果打假出現擴大化的傾向,如果多個執法部門都競相“搭車”罰款,則沒有哪個商家能夠倖免。此外,在打假過程中,政府必須以誠信的態度發佈準確消息,既不能虛言恫嚇、又不能朝令夕改,否則只會讓商家無所適從。而比較容易被忽視的一點是,無論採取怎樣“淩厲”的打假行動,政府都必須建立起平衡的、強有力的監督機制,都必須為商家明示救濟渠道,否則打假就有淪為“黑打”的危險。

  政府打假的初衷無疑是好的,從長遠考慮,也只有以穩定的行政執法把假冒偽劣商品逐出市場,城市繁榮才可能持續下去。但也必須看到,良好的初衷並不必然導致良好的結果。如果行政執法不能嚴格遵守程式規則,如果執法機關和行政相對人之間不能建立起良好的對話機制,市場管理就很難走出一打就死、一放就亂的陷阱。瀋陽在打假問題上面臨進退失據的局面,其實是很值得當地政府做出深刻反思的。(北京青年報社評)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