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民增收需關注三個問題

時間:2010-02-22 16:16   來源:經濟參考網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摒棄“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傳統觀念,在種地的同時普遍搞起了養殖業,還有不少人在農閒時候到城裏打工,農民收入呈現多元化增收新局面。

  ■從當前和更長遠的情況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保持農民持續增收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縮小城鄉和工農收入差距任重道遠。

  ■專家認為,農民收入是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能否確保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關鍵取決於能否有效地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啟動和擴大農村內需。

  家庭經營增收、政策增收、勞務增收,近年來吉林農民收入連年增加,農民收入進入多元增收、快速增收、持續增收的新階段。專家認為,農民收入雖然持續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擴大,增收對政策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農民收入的基礎還很不牢固,長遠看必須儘快探索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

  “三個因素”拉動農民多元化增收

  據吉林省農委統計:2003年到2008年,吉林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連續6年超過全國平均水準,按現價計算年均遞增11.8%。2008年,全省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4933元,比上年增加740元,增長17.7%。2009年在金融危機和特大乾旱雙重衝擊下,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仍達到5450元,增長幅度超過10%。

  吉林省農委綜合處處長夏季介紹説,這一時期,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經營增收、政策增收、勞務增收。三個因素中,政策增收起到了重要的引導和拉動作用:一方面,通過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極大地調動了幹部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促進了增産增收,帶動了農村二三産業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加大農民培訓和基礎設施的投入,拓寬了農民就業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此外,政策性增收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2008年農民政策性收入是2002年的7.4倍,有的年份政策增收對當年增收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記者在吉林省農村採訪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摒棄“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傳統觀念,在種地的同時普遍搞起了養殖業,還有不少人在農閒時候到城裏打工,農民收入呈現多元化增收新局面。在梨樹縣榆樹臺鎮,梨北生豬交易市場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生豬集散地之一,每年交易生豬130萬-150萬頭,發往全國各地40多個大、在這個市場帶動下,榆樹臺鎮幾乎家家養豬,副鎮長張光遠介紹説,他們鎮年出欄生豬總量超過40萬頭,飼養量在200頭以上的規模戶超過1000戶。

  榆樹臺鎮養豬戶李志友説,他家裏一公頃多地,正常年景打1萬多公斤玉米,基本都用來喂豬了,不夠還得再買點。在他家的豬圈裏,他指著正在吃食的豬告訴記者,他養了十多年豬,雖然最近幾年市場行情經常動蕩,但算總賬還是賺錢的。他説:“按照正常市場行情,養一頭豬的純利潤應該在200元左右,一年養三茬,出欄200多頭,純收入就能超過4萬元,比單純種地收入強太多了。”

  一些農民表示,現在如果單純依靠種地,種一畝地還不如出去打工三天。周庭富家住梅河口市海龍鎮興隆村,他以自己多年來種植水稻的經驗,給記者算了筆賬:正常1.5公頃水田,能打不到1.5萬公斤稻子,每公斤按2元計算,毛收入3萬元左右;但是水田的成本粗略計算一公頃地至少要1.8萬元,1.5公頃水稻的總成本就得2.7萬元以上,也就是説只剩下三四千元的利潤,一年到頭平均伺候一畝地最後只剩下300元左右的收入,如果出去幹瓦工,一天最少也能賺100多元,種一畝地還不如打工三天。

  持續增收仍需關注三個問題

  最近幾年,在政策性增收的刺激和拉動下,吉林農民收入呈現出持續、快速、大幅度增長的階段性特徵,個別年份增幅甚至超過了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但專家認為,從當前和更長遠的情況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保持農民持續增收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縮小城鄉和工農收入差距任重道遠。

  一是農民收入雖然持續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擴大。夏季介紹説,從吉林情況看,1983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0.97:1,絕對差距負12元;1990年為1.71:1,絕對差距513元;2000年為2.38:1,絕對差距2788元;2008年為2.60:1,絕對差距7896元。從1983年到2008年25年間城市居民收入增長27.5倍,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僅增長9.7倍。

  二是農民收入雖然持續增長,但增收對政策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從2004年和2008年吉林省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結構分析,2004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開始實施補貼政策,當年轉移性收入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5.6%,到2008年轉移性收入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12.1%,比2002年增加10個百分點,這期間全省農民轉移性收入增幅為6.4倍,是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幅的5.8倍。夏季説:“這説明,在近些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中政策補貼收入所佔比重很大,如果國家政策性補貼今後增幅不大,原有補貼進入常態基數,農民每人平均收入要保持現有的增幅將越來越困難。”

  三是農民收入雖然持續增長,但農民收入的基礎還很不牢固。2008年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比重為57.1%,仍是農民收入的主體,而第一産業佔家庭經營收入的77.5%,一産業的産量和價格對農民增收起主導作用。一些幹部認為,目前吉林省一産業基礎很不牢固,特別是糧食生産豐歉年間産量波動較大,對農民收入産生重大影響。而保持農産品生産穩步增長、價格穩定提高面臨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同時,工資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但目前農村知識結構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已大部分轉移出去,加之金融危機的影響,剩餘勞動力轉移難度加大,保持工資性收入持續增長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

  “三個層面”探索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專家認為,農民收入是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能否確保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關鍵取決於能否有效地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啟動和擴大農村內需。長遠看,應該從政策、産業和勞務三個層面著手,加快探索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政策方面,吉林省一些農業部門幹部認為,應該在保持現有政策不變前提下,擴大政策覆蓋面,加大扶持力度。吉林省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專家韓樹聲建議,一是將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建立三農投入穩步增長機制;二是探索建立糧食主産區農民收入補貼機制,按照城鄉居民收入一定比例,對農民收入進行差補,遏止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拉大;三是建議強化直接補貼農民的政策,特別是對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等建議提高標準;四是建議加大對糧食主産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力度,目前,在農業保險保費分擔上,國家、省、縣和農戶承擔比例是4:2:2:2,一些農業大縣、財政窮縣對農業保險積極性不高,主動性較差,省級財政壓力也很大。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保費補貼力度,建議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比例提高到60%,減輕地方財政和農民負擔。

  産業層面,建議國家加大對糧食主産區的扶持力度。吉林省農委主任任克軍説,作為國家千億斤糧食工程重要組成部分,吉林省的增産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工程,是全國第一個提出發展規劃進行建設的,但目前項目資金還沒有得到落實,請國家繼續給予支援;同時,吉林省規劃並啟動了三年牧業攻堅計劃,農産品加工業提升計劃,兩項工程作為增産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工程的延伸,是農民增收內部挖潛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國家在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基地建設、稅費減免等方面,在畜牧業無規定疫病區、標準化小區、良種繁育等方面給予支援。

  勞務方面,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潛力所在。專家建議,今後一是繼續強化政策保障,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逐步消除限制農民工轉移就業的歧視性政策,確保農民工在子女就學、就醫、購(租)房、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就業地居民同等待遇;二是加大農民技能培訓力度,建議國家繼續加大資金投入,提高補貼標準,擴大培訓範圍,提升培訓品質;三是支援糧食主産區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農民就業增收創造多渠道、多層次、廣領域的空間。此外,建議國家設立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改變新增農業投入按條條分散投入的辦法,集中力量進行建設,有利於整體推進。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