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發佈“白皮書” 搶抓“四個中心”戰略新機遇

時間:2012-11-16 09:06   來源:新華網

  14日,上海發展改革委發佈《2011/2012年上海“四個中心”發展報告(白皮書)》,全面詮釋了三年來上海“四個中心”建設成效,並反映“四個中心”資源配置能力不斷提升的發展軌跡。

  2009年4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建設的目標、任務、措施和推進機制等進行了全面部署。

  三年新突破

  三年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斷推向縱深,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核心的金融市場體系建設,2011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達到2277億元,佔GDP比重達到11.9%,金融市場交易總額418萬億元,比2008年增長1.4倍,比2005年增長10倍。截至今年6月末,在滬金融機構總數已達1192家,金融機構集聚效應也進一步顯現。

  “目前上海已形成了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與場外衍生品、黃金等市場在內的全國性金融市場體系,是國際上少數幾個市場種類比較齊全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上海金融辦主任方星海表示。

  上海清算所成立、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並啟動交易、全國銀行間市場貸款轉讓交易啟動、股指期貨平穩上市、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相繼推出……隨著金融産品業務創新的持續推進,上海的金融市場深度也在不斷擴展,市場功能顯著增強。

  航運中心方面,依託長三角經濟腹地,近年來,上海港作為國際航運樞紐港的地位不斷鞏固和加強。2011年,上海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174萬標準箱,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繼續穩居全球第一大集裝箱碼頭。

  據統計,2011年上海港完成海鐵聯運10.3萬標準箱,同比增幅達到43%。水轉机量為1305萬標準箱,比例由之前的26.9%上升至41%。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已實現面上積極推進、點上取得突破,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基本形成,物流服務效率不斷提高。

  “四個中心”服務實體促轉型

  《意見》發佈以來,上海“四個中心”建設不僅對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在服務上海創新轉型和增強上海國際影響力方面也同樣有所體現。

  “上海先行試點的成功,對全國具有示範帶動引領作用,對我國金融改革開放和航運發展具有全局意義。”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院長肖林表示。

  “四個中心”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全國和上海的發展。

  以資本市場為例,三年來先後有41家企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累計籌資432.2億元。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基金、創業引導基金、融資租賃業務試點……一系列創新發展支援戰略性新興産業,支援航運、航空運輸裝備業的發展,助推上海産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

  今年8月15日,浦發矽谷銀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這是自1997年以來第一家獲得中國監管部門批准的合資銀行,其主要功能就是支援企業科技創新和中小企業發展,激發企業技術創新活力。

  目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也已吸引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資本類型的國際海運和輔助服務企業超過1000家。全球十大集裝箱班輪公司、九大船級社分別在上海設立了總部或分支機構。海事仲裁、運價交易、保險公估、航運諮詢等專業服務機構也相繼在上海建立。

  得益於“四個中心”的建設,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外資金融機構、航運龍頭企業以及跨國公司結算中心、利潤中心等功能性機構依然紛紛入駐上海,其全球要素資源集聚力持續增強。

  “四個中心”建設依然存在差距

  與我國轉變金融發展方式、深化金融、航運、貿易改革開放的要求相比,與國際上發達的金融、航運中心相比,上海“四個中心”建設依然存在差距。

  中國歐盟商會副會長、荷蘭銀行上海分行行長榮彼得表示,上海在“四個中心”建設上依然存在欠缺:不能自由兌換的貨幣、金融人才的缺乏、外資機構的參與度不足等。

  肖林認為,當前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還滯後於經濟發展,金融市場功能不夠完善,對推動我國産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表示,上海要真正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在於創新,國際影響力來自於定價權,而定價權來自於交易量,這更多體現在交易品種的豐富性和交易的活躍性上。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則更多面臨著需要實現新的轉型。儘管我國已有世界吞吐量第一大港,但在全球航運交易、資訊和定價方面卻沒有多少話語權。

  有關專家建議國家應支援上海探索實施新一輪政策突破,為上海加快“四個中心”建設提供政策保障,比如:著力推動航運、貿易和金融業務聯動發展,深化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深化單機單船融資租賃政策,深化期貨保稅交割試點。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