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發展:上海搶佔新產業革命制高點

時間:2012-11-13 15:08   來源:人民網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不斷有專家學者提出“新一輪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等概念,“信息和遠程通信”、“互聯網技術應用”、“納米技術和新材料應用”、“新能源和生物電子應用”等都曾被作為新產業革命的標志。

  時至今日,伴隨本輪金融危機的深入發展以及技術的持續進步,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論述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發展成因

  新產業革命影響經濟格局

  當今世界,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形成兩種較為代表性的論述。一是以保羅·麥基里(Markillie,《經濟學家》編輯)為代表,將“第三次工業革命”界定為“數字化革命”。以“3D打印機”為核心,強調生產方式的變化,重點關注數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並由此改變世界經濟格局,改變制造商品的方式乃至人類的生活方式。二是以傑里米·里夫金為代表(《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一書的作者),認為新產業革命必須包含“新能源技術的出現、新通訊技術的出現以及新能源和新通訊技術的融合”三大要素,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新能源、新材料、互聯網、物聯網等不斷融合出來的一個數字化制造時代。

  盡管當前熱議的新產業革命還有不同的觀點和論述,而新產業革命會否成為真正的革命還需要實踐的最終驗證,但可以看到大的趨勢已經形成。世界各國正在積極採取對策,開始規劃新產業革命背景下未來的產業定位,構建自身的持續競爭優勢。可以說,新產業革命已經初現端倪,將對未來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新產業革命的產生有其客觀必然性和時代特徵。一是後危機時代迫切需要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支撐。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特別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速下滑,全球經濟復蘇的曲折性、艱巨性進一步凸顯,世界各國都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亮點擺脫此次經濟危機,而新產業革命成為了眾多國家的共同期待。

  二是技術進步是新產業革命的關鍵推手。驅動新產業革命的技術數量激增,數字、網絡、激光、納米、機器人、先進材料、新能源等高新科技及其分學科技術加快應用,特別是三維(3D)打印技術的問世,將大大改變制造業的面貌。長期的技術升級和積累最終會形成突破性的力量,由量變引發質變,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引領世界經濟的增長。

  三是各國政府相關政策助推新產業革命的產生和發展。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基于各自國家利益,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概念和“再工業化”等戰略政策,成為新產業革命的重大推動力。

  趨勢特徵

  現代信息技術深度應用

  新產業革命的核心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以數字制造技術、互聯網技術與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的重大創新與融合應用為代表,將推動一批新興產業發展以替代已有產業,並將帶動整個產業形態、制造模式、運營組織方式等的深刻變革,從而催生出一係列新業態、新模式和新機會。

  1.制造模式的數字化、個性化。在新產業革命的影響下,“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制”的方式將取代傳統的“以大規模標準化”的方式,使得生產制造模式呈現數字化和個性化的特徵。一是數字化智能制造。二是大規模定制經營。三是制造係統個性化重構。適應個性化需求量身定制成為制造商的核心經營策略。

  2.制造組織的虛擬化、網絡化。新產業革命中,為適應全新生產方式,無論是產業內部還是產業之間,都呈現出組織方式的網絡化和虛擬化趨勢。一是生產組織的虛擬化。新產業革命中,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使大量物質流被成功虛擬化而轉化為信息流,除必要的實物生產資料和產品外,生產組織中的各環節開始分離,使生產方式呈現出社會化生產的重要特徵。二是產業組織的網絡化。網絡技術應用將制造業職能和各國緊密相連,通過網絡平臺、新興商業模式等形式,形成智慧的網絡化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使得供應商、制造商、客戶都可以參與產品的開發生產。三是企業組織的扁平化。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生產模式的變化,使得企業內部結構層次減少,管理幅度增加,組織中的等級制度逐步淡化,從而建立一種緊湊的橫向組織,使組織結構變得靈活、敏捷,富有柔性和創造性,更加有利于信息的傳遞。

  3.制造方式的小型化、綠色化。新產業革命下,產業鏈條可以無限細分,並通過無數小微型企業在一個智能的網絡體係中組織起來,使得制造方式呈現小型化特徵。同時,為了化解人類面臨的能源資源困境,綠色制造和新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成為了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要特徵和發展方向。一是小型“微觀跨國公司”異軍突起。原有企業將內部鏈條上的生產過程分離出去,轉而依靠外部供應商來供應所需的產品、支持服務或職能活動。產業鏈條分離的過程也是小型微觀企業不斷涌現的過程,其中不乏大量“微觀跨國公司”。二是可持續制造蓬勃發展。隨著生物、納米、新能源、先進材料等技術的應用,制造商能夠在制造過程中減少使用常規材料和能源。

  4.制造趨勢的融合化、服務化。新產業革命的發展體現了一種多元融合的趨勢,新形勢下的制造業是與多種技術融合發展的產物,也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產物。一是制造與新技術的多元融合。二是制造與服務的深度融合。

  5.制造成果的民主化、均等化。新產業革命中,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制造業的崛起,發展中國家將不僅參與新的工業革命,也“可能”分享這一重大變革的成果,但要將可能變為現實,需要在面對挑戰的同時把握好機會。一是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參與新產業革命機會均等。二是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共享制造業發展成果機會均等。新產業革命目前只是雛形初顯,仍存在不確定性,數字化技術應用也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同時,美歐國家重振制造業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這些都給了發展中國家足夠的調整時間。

  綜合影響

  新技術制造業成經濟亮點

  1.新產業革命或帶動世界經濟迎來新一輪長周期

  根據康氏“長波論”及兩百多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史,重大科技浪潮和工業革命往往與新的經濟長周期相伴而行,此次新產業革命也可能形成世界經濟新一輪長周期的動力支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新產業革命引發制造業產量和生產率加快增長,制造業特別是新技術制造業成為世界經濟新亮點;新產業革命引發全產業鏈效率提升,從而提高整體經濟增長率;新產業革命將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時參與並共同得益。

  2.新產業革命將導致全球制造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主要體現在:一是全球制造業比較優勢格局的變化。發展中國家低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將受到挑戰,發達國家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優勢將進一步強化。二是全球制造業空間布局的變化。個性化、定制化要求生產者更貼近消費者與消費市場,過去為追逐勞動力低成本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可能會重新回流到發達國家。同時,全球制造業的空間布局也正在從單一化向多極化和均衡化方向發展。三是全球制造業綜合實力格局的變化。中國依托于近年來制造業的飛速發展和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完全有可能通過變革和創新來提振中國經濟發展實力,由“世界工廠”走向“全球制造業中心”。

  3.新產業革命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的戰略支撐

  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特徵和實施舉措主要包括:一是力爭依靠新技術重塑制造優勢,提振實體經濟發展。如美國提出“制造業回歸戰略”,希望在“再工業化”的過程中實現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並通過重振制造業來進一步領導全球經濟發展。二是突出綠色低碳發展,以低碳、新能源產業為增長點。歐洲各國紛紛推出“低碳轉型計劃”、“綠色產業計劃”等使低碳經濟成為“再工業化”的重要特徵。

  4.城市將在新產業革命中發揮更加核心和主導作用

  一是新產業革命使城市的優勢進一步凸顯。隨著城市發展,其作為交通中心、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商業服務中心、信息中心,以及人才中心的功能越來越強,這些優勢在新產業革命中會進一步顯現,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和優勢所在。二是新產業革命將帶動城市功能的轉型提升。體現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時尚化、個性化、低碳化的新型制造業將成為城市功能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具有柔性、輕型、智能等特徵的制造業體係將重新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三是全球城市網絡聯係更為緊密。城市與城市之間基于各自功能結構、地理結構、市場結構和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正在進行重構,已經形成了更為密切的協作網絡和更為重要的功能體係,將推動城市成為各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引擎和國際貿易的基石。

  5.新產業革命將引發全球就業結構和態勢呈現“創造性”破壞

  就業結構總是伴隨產業結構的調整而調整,新產業革命將更為明顯,主要體現在新就業崗位增加和結構性失業加劇並存。一方面,新技術將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企業,從而創造許多新的就業崗位,高學歷、高技能、熟練工人更容易獲得高薪工作機會。另一方面,傳統產業採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提高勞動生產率,將減少雇工;部分落後企業可能被淘汰出局,也將加劇失業問題。

  上海八大戰略迎接新產業革命

  順應新產業革命,上海未來要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選擇性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在全球制造新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引領“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

  1.聚焦智能制造、綠色能源和數字服務,選擇性搶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制高點

  可選擇攻克發展的領域是:一是智能制造產業,主要包括機器人、精密儀器、高端機床等。未來關鍵是要加強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與攻關;培育優勢企業主體,促進重點企業做大做強;推進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應用示范。二是綠色能源產業,主要包括風電、核電、太陽能等。未來關鍵是要擴大示范應用規模,推進示范電站(特別是工業廠房屋頂、別墅屋頂等)、示范風場的建設;協調電力公司,支持新能源並購工作;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幫助其渡過難關;培育和發展第三方檢測機構。三是數字服務產業,包括數據的收集、處理、傳播、存儲、流通、服務以及相關軟、硬件研發制造業,主要由數據內容業、數據服務業和數據軟硬件研發制造等產業領域構成。未來關鍵是繼續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在符合條件的領域、區縣和園區,率先自主開展信息服務業、雲計算等試點示范;支持新模式、新業態、新服務的發展和應用。

  2.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綠色低碳技術、新材料和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

  主要包括:一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和市場化能力;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物聯網技術產業化,突破傳感器、控制芯片等核心技術,實施環境監測、智能安防等一批應用示范工程,促進形成物聯網產業鏈。二是新能源和綠色低碳技術。重點發展新能源接入與控制、智能變電站等智能電網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同時加快風電機組中發電機、主控制器及係統等關鍵部件自主化。三是新材料技術。重點開展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的研究。四是生物科技。重點加快突破抗體藥物、高端疫苗、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高端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同時,上海還要著重加強產業融合技術交叉領域的技術突破,加強應用技術創新和檢測技術創新,加強產業形態和應用模式的跨界組合,注重構建技術轉化平臺。

  3.重點支持在滬跨國公司和市屬大企業集團生產、組織及技術模式創新

  一是生產模式創新。鼓勵企業將原有內部產業鏈條上的部分非核心環節進行剝離和細分,鼓勵開發精品或特定個性化產品,推動行業發展的專業化、個性化。推動綜合集成、柔性生產、精密制造等先進技術融入設計、制造和營銷的全過程。二是組織模式創新。建立涉及產品設計、制造、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網絡平臺和互動機制,推動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技術及倣真實驗、協同研發等新型工業研發模式在汽車、船舶、航空、日用消費品等領域的深化應用。推動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應用于企業管理。三是技術模式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建立海外研發基地或收購海外科技和研發機構。四是積極培育“微觀跨國公司”。重點培育一批基礎較好、潛力較大、行業帶動性較強的中小微觀企業,推動其發展國際業務,推動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專業化生產、精準化管理、自主化創新、集約化經營和品牌化運作。

  4.推動上海制造業企業實現“兩頭在滬、中間在外”發展轉型,塑造產業鏈競爭新優勢

  未來上海要聚焦重點領域加快推動“兩頭在滬”的發展轉型。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要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與公關、產品的市場化推廣等,制造基地的布局應嚴格把握產能與發展規模;先進制造業領域要將發展“兩頭在滬”企業作為未來轉型發展提升的重要方向,重點推進汽車,鋼鐵、石化等行業研發設計與營銷交易這兩頭的高端服務,將研發設計成果的生產制造環節,或“產能實現”過程,部分外移到勞動力成本相對合理,要素資源相對豐沛,性價比較為適中的城市,制造環節中具有綠色、低碳、科技、時尚、輕型的環節或領域上海應予以保留並大力發展;傳統消費品制造領域,要加強時尚設計、交易展示等的發展。

  5.基于信息技術深度應用,以平臺經濟引領服務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

  一是在線服務。加強網絡、信息、通訊等技術的創新應用和發展,通過三維虛擬技術實現立體互動,積極推廣實時網絡交流和電子交易。二是個性化定制服務。建立功能多元化、使用簡單化、服務互動化的個性化服務產品定制平臺,實現在電子商務環境下與客戶進行實時數字化、互動式交流和信息管理,通過大型數據庫、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技術對海量客戶數據和商業數據進行管理和智能化分析。三是互動服務。實現虛擬與現實的實時溝通交流,積極拓展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互動式廣告等多領域的互動服務。四是集成服務。通過信息、網絡、通訊技術集成服務資源,實現線上、線下資源全面整合、綜合配置、菜單式定制、一站式解決。五是平臺服務。重點發展國際貿易和海外營銷促進平臺、國際財經信息國際信息港平臺等,及各類產業專業型服務平臺、展示交易型服務平臺、生活服務型服務平臺。

  6.以開放戰略融入全球化,參與新產業革命的技術開發、規范制定與戰略分工

  一是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穩步開放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整合其全球和在華採購銷售、研發、資金管理等業務。支持有能力的國內企業開展跨國並購,培育本土的全球性跨國公司和著名品牌。二是加快解決擴大開發遇到的制度瓶頸。主要是在海關監管、外匯管理和稅收制度等方面加快接軌國際。三是著眼于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建設國際經濟中心,就是形成全球資源配置中心,載體就是開放的市場機制和中國公司總部集聚。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就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最終實現自由兌換前提下,確立全球人民幣中心地位。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就是要大力發展離岸貿易等新型貿易,推動自由貿易的發展。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就是要形成自由港的功能和制度。

  7.建設個性化、智能化、網絡化、低碳化智慧城市單元,加強信息化與城市化深度融合

  一是繼續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通過建設和打造寬帶城市和無線城市提升改造基礎網絡,推動城市光纖寬帶建設、無線局域網建設和寬帶網絡無線化。有序推進“三網融合”,提升互聯網國際、省際出口能力,構建亞太通信樞紐,建設國際化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二是加快建設公共信息平臺。促進互聯網數據中心規模化發展,積極推廣雲計算等新技術在數據中心的應用;大力拓展面向離岸外包和專業服務外包領域的高端服務外包模式;不斷拓寬超級計算機應用和公共服務領域;引進全球性、集團級運營和服務中心。三是深入推進智慧應用體係建設。四是創新打造新一代智慧城市單元。

  8.塑造制度改革創新“紅利”,形成適應新產業革命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外部環境

  密切關注新產業和新業態的制度政策需求,先行先試,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率先突破制度瓶頸。一是創新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的制度安排。二是創新新興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三是建立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規范。四是創新人力資本集聚的制度安排。 (《國際金融報》肖林)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