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圍標串標、評標不公、違法分包等問題在我國多地建築交易市場上出現,由此導致工程建設領域的腐敗案件及重大安全品質事故屢屢發生。記者近日在廣州採訪發現,針對這些招投標亂象,廣州在建築市場探索建立經濟報價與誠信評價綜合招標模式,誠信評價在交易競爭中權重分數佔20%,督促企業提高工程建設水準,並助推治腐長效機制建設。
當地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廣州探索將誠信因素納入交易競爭的做法具有借鑒和推廣意義,建議上級職能部門協調解決誠信體系資訊來源不足、跨區域資訊無法共用等問題,努力推進全國形成共用、共認、共用的行業誠信評價平臺,根治交易市場招投標出現的種種頑疾。
交易競爭指標增加誠信評估分
廣州建設交易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該中心年交易總額從186億元上升到1525億元,2011年參與投標企業數多達4344家。然而,工程建設領域規避招標、圍標串標、評標不公、標後管理薄弱、違法分包等問題長期存在,由此産生的工程品質安全問題和商業賄賂問題難以解決。
廣州市建築業聯合會秘書長張田告訴記者,招投標交易市場亂象的癥結在於,以單一經濟報價定成敗的評標模式導致企業中標的關鍵只是做好投標價 ,其他方面表現“忽略不計”。因此不肯增加人力物力投入甚至偷工減料、轉包挂靠的企業,反而在投標時可以低價中標,長此以往建築市場上將充斥劣質企業,工程建設品質安全無法保障。
為從源頭上解決這一問題,2009年7月1日開始,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陸續推出施工企業、招標代理機構、監理企業等各類企業的誠信排名。與此同時,建設市場招投標經濟報價權重降為80%,企業誠信綜合評價分佔20%,開始實現從單純經濟報價競爭向依靠企業實力競爭的轉變,使得誠信排名對企業具有剛性約束力。
據廣州市建委副主任王宏偉介紹,這一誠信評價體系具有全面、量化、動態等特點。企業得分來自“市場評價”(30%)、“品質安全管理評價 ”(50%)、“建設單位評價”(10%)和“社會評價”(10%)四個方面。而評價數據來源多數來自職能部門權威數據,力求客觀公正,如“市場評價”的業績來自於交易中心儲存的中標數據、“品質安全管理評價”的不良行為來自於招標監督機構、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等提供的監管數據。
記者在廣州市建委網站上看到,這一誠信排名每天都有所變動,因為系統每天都更新業務數據,並將數據變化反映到當天的統計排名當中去。王宏偉説,這是為了促進企業每天都要有好表現,才能為企業市場招投標加分。
打擊圍標串標提高工程品質
目前,廣州已有1697家建築企業、153家招標代理機構和138家監理企業納入誠信體系。記者採訪十多家建築企業後發現,將誠信評價作為招投標競爭指標,不僅有效遏制圍標串標等市場亂象,而且激勵企業提高工程品質,對“源頭治腐”起積極作用。
———建設工程招投標行為更加規範,弄虛作假、圍標串標等行為受到遏制。據統計,廣州市建築市場招投標投訴數量逐年下降,從2009年的138宗下降至2011年的53宗,其中有效投訴宗數從31宗下降至16宗。
廣州市地鐵總公司企業管理部總經理黃飛告訴記者,一些企業以前千方百計謀中標,拿到工程就調整造價、偷工減料去牟利,但加入誠信權重評標後價格優勢小了,“圍”也白圍,“誠信分佔20%,排名靠後的企業就算怎麼虛假報價、圍標串標,總分也不會比誠信評價前三十名的企業高。”
———推動企業轉變“重經營輕管理”的思想,樹立“管不好現場、得不到市場”的經營理念。2008年至2011年,廣州建築企業上報安全文明樣板工地數據穩步上升,建築工程結構品質評優申報個數從68個上升至119個。
“以前經營是龍頭,現在管理是重心”。廣州建築工程監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旭坦言,有工程才能養活員工,所以很多企業過去重經營、輕管理,但誠信體系實施後,現在派去投標的人少了,現場管理的人多了。而且企業不敢“重大品牌輕小項目”,因為小工地出了問題同樣扣分,企業不能只重視“明星工程”忽視小項目。
———建設工程品質和安全管理水準有所提升,建築工地安全生産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廣州市建委提供的數據顯示,近三年來,責任事故死亡人數分別是7人、7人和2人,低於安全生産考核控制指標的11人。
“以前工地經常出現圍墻缺口、無證上崗、驗收手續不全之類的問題,我們管起來困難,但現在不一樣了。”作為市場“東家”的廣州市項目辦行政部部長饒瑞形容説,誠信體系是長期管好品質安全的一張“好牌”,“以前説安全管理很少人聽,現在我一發現問題,承包工程的老總們不想被扣誠信分,就趕緊來我這裡解釋、改進。”
交易市場誠信體系有待完善協調
業內人士認為,在部分地區交易市場誠信缺失、資訊扭曲的背景下,廣州探索誠信評價體系緩解市場亂象的做法值得借鑒和推廣。但由於建築市場跨區域開放,目前這一誠信體系建設面臨本地諸多職能部門及外地企業資訊難共用等發展瓶頸,建議上級相關部門加強協調規劃,進一步完善誠信評價體系,確保市場良性運轉。
一是和建築業相關的職能部門應儘快建立和誠信體系的資訊共用機制。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誠信體系內企業資訊主要來自建設、質監等少數部門,工商、稅務、金融、司法、紀檢等仍未與體系實現資源共用。廣州市民營企業商會副會長梁亮建議,建築業相關部門應逐步建設和完善資訊共用平臺體系,使企業得到準確的全面綜合評價。
二是減少和杜絕人為主觀因素,確保誠信體系更加公開公正運作。部分企業家向記者反映,誠信評價中部分數據存在較強人為因素影響,如工地管理主要靠質監站人員打分,“關係好的給分高,不熟的給分低,評分的人權力較大,可能造成新的尋租空間。”
廣州市建築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許決華認為,防範此類尋租風險須儘量標準化評價標準、簡單化評價表格,減少人為因素,同時要引入第三方監控,受理對評分有異議的投訴。
三是推進各地交易市場誠信體系的協調與整合,逐步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同行業企業誠信平臺。誠信評價體系是區域性系統,但建築業卻是開放性行業,本地企業在外地表現及外地企業在外地表現的數據都較難納入這一體系,影響了最終評價和排名的真實性與權威性。
“每年有幾千家市外建築企業在廣州參與交易,光靠我們調查他們在外地的表現絕不可行。”廣州建設工程交易中心副主任張念華告訴記者,期望國家相關職能部門能協調有類似交易市場信用建設的城市與廣州實現資訊互認共用,逐步推進全國統一平臺的建立。(記者 詹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