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三角探索讓農民融入城市生活新途徑

時間:2010-11-25 14:1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1月25日電 初冬的江南依然一片暖色。在中國著名風景區杭州西湖邊,幾幢黑瓦白墻的別墅掩映在綠蔭叢中。一些言行舉止與附近城市居民不太一樣的人在院子裏散步、閒聊。他們是這些房子的主人,當地的農民。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中國最富裕區域之一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中,大批農民在地方政府發起的“置換”中獲得了城鎮産權住房、城鎮社保等代表著“城裏人”身份的資源,逐漸步入城市生活。

  江蘇無錫市惠山區前洲鎮楊家圩村的王大伯,最近搬進了鎮統一規劃建設的安置房小區。他家原來近200平方米,如今置換成了120多平方米和70多平方米兩套價值不菲的産權住宅,並開始像城裏人一樣領社保。

  惠山區人多地少,每人平均耕地不到半畝,絕大多數年輕人在城鎮工作和生活,但由於身份仍然是農民,他們享受不到城鎮居民的子女教育、職業培訓、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等待遇。現在,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農民的居住環境也得到較大改善,城鎮社保還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他們生老病死的後顧之憂,因此這裡的“置換”得到了農民的歡迎。

  “置換”是指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市社保、以宅基地使用權置換城鎮住房。惠山區從去年6月啟動“雙置換”。據測算,全部完成後可節約近3萬畝土地,經過整理,將與周邊形成10多萬畝的連片農田,分為優質稻麥、精細蔬菜和特色果品3個片區,由政府成立農業發展公司實行統一經營。

  杭州市在今年8月提出了“經營農村”理念,在下屬五縣(市)探索包括以集體資産所有權置換股份合作社股權的“三置換”。為此計劃在接下去5年中,每年統籌安排新增10億元市財政資金投入。

  過去不能在市場上流通的農民房變成城鎮産權住房,不少農民一夜暴富。在寧波市鄞州區,原來農民的房産價值在2萬至10萬元之間,經過宅基地置換改建後,增值至少達到了10倍以上。

  農民的社保、醫保等標準不斷提高。鄞州區從今年7月開始,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領取一樣標準的低保補助金,月每人平均440元。<!--page-->

  蘇州推行農民“換股、換保、換房”進城,已有33%的農戶通過“置換”遷入居民點。這座城市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比接近2:1,呈持續縮小狀態。農民收入中,財産投資性收入佔比已達33.2%。

  在“置換”過程中,地方政府主要是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上做文章。杭州市政府一位官員説,該市計劃從2011至2015年,綜合整治土地25萬畝,土地復墾年2萬畝以上。

  “置換”成為中國不少地方的一道常見“風景”。但這不是沒有爭議的。媒體報道了“拆村風潮”中的違背農民意願強拆強建、侵害農民利益的負面現象,提出“民主促民生”思路。政府只提供“服務”,搞好規劃引導和配套建設,給予財政支援。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楊建華説,類似做法將原來由國家包攬的農村基層公共事務管理權下放給農民,體現政府職能轉型,凸顯農民主體地位,推進了農村基層民主實踐。

  但一些地方在城鎮化過程中,“被自願”的現象時有發生。江蘇省坯州市壩頭村被整體拆遷,修建了數十棟農民公寓,要農民補差價購買。因無錢購買樓房,女村民徐傳玲去年10月自殺。今年1月,當地強制農民上樓,又有十多人被打傷住院。多家媒體進行追蹤報道。

  在一些富裕地區,不少人的“城市化”觀念並沒有完全跟上。放棄宅基地後,不少徵遷農民按每人平均五六十平方米(獨生子女算雙份)的面積獲得好幾套安置房。“不當農民當房東”,光靠房租,收入遠勝普通“城裏人”。一些農居在改建的小區裏養起了雞鴨,擺起了牌桌,“食利者”現象也有所萌芽。

  江蘇省周莊鎮人大主席團副主席袁美生説,讓農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國地域廣闊,地區之差明顯,農村城市化建設要因地制宜,不能稿一刀切,更不能強制執行。

  他説,最根本的是,各級政府一定要切實為農民利益著想,切忌急功近利,盡可能避免和減少負面效應。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