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各地探索多元養老體系 物聯網助推居家養老

時間:2010-11-08 10:22   來源:解放日報
<P>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在進行,長三角地區老齡人口高增幅令人關注。老齡化給社會經濟發展以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帶來嚴峻考驗,而未來老齡化社會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則更加旺盛。長三角各級政府積極探索創新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家院互融”、“模式共存”的發展態勢。</P>
<P>  <STRONG>機構養老愛你不易</STRONG></P>
<P>  日前,滬上電視節目《大聲説》請來專家,就“居家養老好,還是機構養老好”展開“舌戰”,一方認為,送老人進養老院有“不孝之嫌”;另一方強調,居家養老使得老人遭受孤寂之苦,缺乏人性化。</P>
<P>  上海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最近公佈的調查顯示,僅13.1%的受訪老人願意去養老院。</P>
<P>  記者近日採訪14位市民,在9位老人中只有2位願意進養老院養老,其中1人是不願給小輩添麻煩而選擇進養老院;另5位中青年,贊成老人進養老院的只有1人。</P>
<P>  一些老人認為,“無兒無女的,或是兒女不肯贍養的才進養老院”。在他們看來,進養老院是無奈選擇。</P>
<P>  部分子女也表示,不會將父母送到養老院。李先生開了一家網路公司,平時工作很忙,他説,“天倫之樂是用再多錢也補不回來的。自己沒時間的話,可以請一個保姆。自己儘量抽時間照顧父母。”張小姐已成家,每個週末小夫妻回父母家吃飯,下午她會陪爸媽逛公園、購物。王小姐説,父母以後是居家養老,還是進養老院,尊重他們的選擇。</P>
<P>  浙江省社科院楊建華教授分析,老人到了陌生環境,容易産生失落、惆悵、孤獨情緒。而居家養老可以延續以往的人脈,找回歸宿感。</P>
<P>  目前長三角養老院供求關係出現一個奇象:儘管許多人對養老院不太接受,但公辦的、位置在城區的養老院卻供不應求;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民辦的、位置在偏遠郊區的空置率驚人。以南京為例,市區公辦養老院爆滿;而郊區民辦的竟空出9000張床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這種佈局上的失衡局面,要從城市規劃上調整,短期內難以扭轉。</P>
<P>  <STRONG>以房養老尚欠“火候”</STRONG></P>
<P>  “以房養老”模式是“舶來品”,它是發達國家老人將自己的産權房抵押後出租,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而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也被稱為“倒按揭”。</P>
<P>  記者了解到,寧波鎮海區不少老年人就採取“以房養老”。今年70歲的梅夏美年初住進老年公寓後,將自己一套81平方米房屋出租,月收租金1200元,加上每月退休工資1100元,扣除每個月交付老年公寓七八百元的生活開支,梅夏美手頭還蠻寬鬆的,有時還給上大學的孫女、孫子一點零花錢。</P>
<P>  在無錫,“以房養老”也多起來。上月,61歲的王老伯和老伴,將市中心房子租出去,兩位老人住進了無錫金匱老年休養院,每人月付900元。</P>
<P>  陸老伯今年91歲,記者看到,老人房間裏電視、空調、櫥櫃齊全。床頭有一個“應急鈴”按鈕,享受24小時隨叫隨到服務。陸老伯需要“特別護理”,加上吃、住等,每月交付養老院1300元,而老伴張阿姨每月只需付850元。兩口子算了一下,把寧海老家房子租出,費用足夠在養養院開銷了。養養院還設有健身房、圖書閱覽室。顯然,無論是鎮海的“以房養老”,還是無錫的“以房養老”,都與“舶來”的“以房養老”模式有很大不同。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買房傳子女”觀唸有關;另外,國家相關法規不完善,也讓金融機構不敢推出此類養老金融産品。如同國人對“按揭買房”有個接受過程一樣,隨著制度的完善和健全,真正意義上的“以房養老”必將成為我們選擇的養老方式之一。</P><TRS_PAGE_SEPARATOR></TRS_PAGE_SEPARATOR> 
<P>  <STRONG>“家院互融”廣受歡迎</STRONG></P>
<P>  居家養老,也能享受專業化服務,這是寧波江東區首創的“家院互融”養老新模式。</P>
<P>  潛龍二村獨居老人肖大媽説,每天一早就有服務員到府送菜、打掃衛生、檢查安全,把臟衣服拿去清洗,“遇到事情,撥打助老熱線,立即有人到府。”</P>
<P>  江東區有4.2萬名60周歲以上老年人,其中大多數不想離家養老,又希望享受專業化生活照料。</P>
<P>  “不進養老院,那就讓養老院進家門。”江東區民政局副局長劉學文説,該區對29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43個居家養老服務站、5個福利院進行整合,統一納入區“家院互融”服務中心。</P>
<P>  走進江東區 “家院互融”服務大廳,87680000熱線電話不時響起。服務中心負責人董雅琴介紹説,老人打個電話,就能享受到代購生活用品、代繳各項費用、餐飲配送、服藥提醒等服務,以及專業的醫療護理、心理諮詢等。</P>
<P>  “家院互融”模式今年6月在東勝街道試運作,該街道有1086名老人納入服務對象。所有獨居老人免費享受服務,普通老人每天支付費用不到1元。</P>
<P>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認為,“家院互融”將居家養老、社區服務和機構養老融為一體,是創新之舉。</P>
<P>  <STRONG>“智慧養老”漸成時尚</STRONG></P>
<P>  日前,南京首個利用物聯網技術的“智慧養老”方案在鼓樓區試點。</P>
<P>  “‘智慧養老’是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感測器,使老人日常生活處於遠端監控狀態。”專家向記者介紹説,如果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地面安全感測器會立即通知醫護人員或老人親屬;冰箱裏的牛奶翻倒灑出,或爐灶忘了關火,感測器都會發出警報……</P>
<P>  江蘇省老齡辦主任張建平認為,“智慧養老”符合未來養老服務方向,政府將繼續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培養一大批服務機構,共同應對老齡化帶來的諸多問題。</P>
<P>  而在杭州,一項新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數字化線上”,最近在下城區潮鳴街道開通。</P>
<P>  “我家車棚漏水,請幫忙解決一下?”上週二,潮鳴街道呼叫中心接到求助電話,LBS定位系統馬上在電腦螢幕上顯示出,這是東園10撞3單元的殘疾獨居老人徐大媽打來的。工作人員立即將指令下發到東園社區責任社工的手機上,很快徐大媽家雨棚漏水問題得到解決。</P>
<P>  自10月底“數字化線上”試運作以來,處理了數十位居民求助電話,給社區老人帶來了很大方便。目前這項服務已在潮鳴街道的9個社區60周歲以上老人中試點。(張根生)</P>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