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最新動態
農業交流合作
相關評論
政策法規
海峽兩岸農業
合作試驗區
臺灣農民創業園
島內農業概況
網上展廳
友情連結
重慶臺灣農民創業園
中華食物網
海峽農業網
字號:
引進臺灣捕撈技術 福鼎漁民到國際公海釣“大魚”

  時間:2012-07-13 10:12    來源:福建日報     
 
 

  學習臺灣技術開展遠洋捕撈

  王昌勇,福鼎市沙埕鎮南鎮村“漁老大”,15歲下海。由於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得厲害,2004年,當時作為村主任的王昌勇決定學習臺灣燈光捕撈技術,發展遠洋捕撈作業。

  “沙埕港是對臺勞務輸出點、對臺小額貿易點和臺輪停泊點。考慮到這些優勢,我們決定選派高素質的漁民到臺輪上邊打工邊學習,先後派出30多批次100多個漁民。”王昌勇告訴記者,為了掌握遠洋捕撈作業模式與規律,他自個兒也主動跟隨臺灣漁船遠洋捕撈作業船隊去國際公海釣金槍魚。

  從臺灣漁民那兒學會了遠洋捕撈作業方式,王昌勇決定自己去北太平洋釣魷魚。“當時村裏的船老大們都説我昏了頭,遠洋作業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賺到錢的”。

  當初王昌勇沒有自己的船,於是想購置一條冷凍船,但至少需要資金150萬元。他就開始四處籌資,可漁民們都認為遠洋風險很大,對王昌勇的計劃半信半疑,有的只肯出借2000元錢。這樣,王昌勇足足找了30多個人,才終於籌夠了這筆資金。接著,他從臺灣漁民那兒買來一條燈光誘釣船,經整修後,于2004年8月出海。回想起首次出航,王昌勇感慨萬千。

  “到了北太平洋,頭半個月,捕撈産量為零,一個月過去了,産量依然為零。”王昌勇説,當時背負100多萬元債務,沒有産量,壓力就變得越來越大,甚至村裏還有人到府討債。

  “轉機出現在九十月份,我們總共釣到80噸魷魚,之後捕撈作業就越來越順利了。到2006年7月,一共釣到270噸魷魚順利返航。”王昌勇興奮地説,當時魷魚的價格是每噸1.1萬元,創産值270多萬元。

  遠洋捕撈能賺錢是最好的招牌。不光是南鎮一個村,福鼎各地漁民聽到這一消息後,紛紛選派漁民學習遠洋燈光捕撈技術,遠洋漁船燈光作業本地持證船員2458人,外聘1800多人,掀起了一股投資開發遠洋漁業的熱潮。

  爭取話語權,急需自己的船長

  “我們東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公海遠洋生産漁船一直很多,但是漁場的海上運輸、物資補給、人員轉机等環節長期受海外代理壟斷,中國漁民一直缺乏話語權。”這是王昌勇一直以來的困惑。

  王昌勇説,遠洋漁業生産是一種技術含量較高的大洋性公海生産,但現在一些企業的船長、船員連簡單的外語交流都沒辦法,船員90%左右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雇用的外地船員中大多數僅具有小學文化程度,雖然我們從臺灣漁民那裏學到了技術,但我們沒有自己的船長,不得不高薪聘用臺灣的船長,多數漁船外籍船長一人就拿走了該船三分之一的收益。

  “目前,遠洋漁船走出國門以後沒有統一的指揮機構,加油、卸貨、銷售、運輸甚至兌匯等一系列産前、産後供銷經營活動,幾乎全靠外商或臺商代理,每年代理商從船隊拿走的純利佔40%以上。”王昌勇説。

  遠洋漁業投資大,建造一艘普通的燈光魷魚釣船就需三五百萬元。王昌勇説,南鎮村目前的30多艘遠洋燈光漁船,大多設備老化,近30%的漁船需要更新,70%的遠洋魷魚釣船由拖網船改裝而成,20%左右是從日韓等國和臺灣地區購進的“二手船”。船況差、設備陳舊,單船産量不及韓國漁船的一半。由於整體裝備水準與國際上遠洋漁船相比差距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福鼎遠洋漁業的效益。

  “去國際公海‘搶’魚,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漁民可以做到,我們照樣可以,把國際漁業資源帶回國,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福鼎近海漁場的一種保護。”王昌勇呼籲,政府加強政策引導和信貸扶持,大家聯合起來,做大做強遠洋捕撈業。(雷順號 李向娟)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漳浦臺企蝴蝶蘭産業“集群效應”凸顯       廣西(玉林)名特優農交會 海試區展館“臺味”濃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