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不應求 臺灣掀起“瘋搶人民幣”運動

時間:2010-04-22 10:3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最近,由於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心理預期,臺灣掀起了一場“瘋搶人民幣”運動,各大銀行人民幣紛紛告急,有些銀行限量兌換,有些銀行乾脆“只買不賣”—— 

  供不應求 銀行忙調貨

  “我們每月供貨兩次,但仍不敷所需。如今我們能收購到的人民幣,幾已全數賣給臺灣。臺灣幾乎是大陸和香港以外,全球擁有人民幣最多的地區。”匯豐及美國銀行聲稱。

  匯豐及美國銀行是臺灣市場的兩大人民幣現鈔供貨行。春節前,兩家外商銀行一週交易量約人民幣數百萬元,但春節後,從3月到4月中旬,臺灣本地銀行對人民幣需求量突然暴增,人民幣現鈔交易量升高,一週內人民幣買和賣的交易量加總曾突破3000多萬元,其中超過2000多萬元是“賣出”給臺灣銀行同業,從臺灣市場買回的人民幣不到百萬元。

  而臺灣的民營銀行,人民幣交易量本來比較小,現在也開始告急。“日前,我們好不容易向外資銀行買到200萬元人民幣現鈔,沒想到一天內就被搶光。”臺北富邦銀行相關負責人有些無奈,“開飯店總不能讓客人沒飯吃啊。原本我們的銀行買入人民幣,匯率大約4.3元新台幣兌1元人民幣,現在銀行買入人民幣的匯率是4.5328元新台幣兌1元人民幣。我們希望刺激民眾將手邊人民幣賣回給銀行,但效果並不明顯。”

  “現在,香港匯豐銀行都不主動報價了,讓大家自行喊價。買盤價格一直在提高,不是訂不到貨,就是報價很高,造成在臺灣買人民幣,價格比國際行情還貴。”兆豐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原本預期大陸客赴臺消費,最少可回收一些人民幣現鈔。不料部分縣市的藝品店、禮品店也開始囤積人民幣,市場回流的人民幣現鈔大幅減少。”兆豐商業銀行負責人説,雖然限定每人每次最高可買2萬元人民幣,但兆豐商業銀行目前只得提供每人每次1萬元人民幣的兌換量。

  “兩周前就發現入貨量較少,人民幣有供不應求的問題,買是賣的2.5倍。我行目前已商請匯豐及美國銀行直接向大陸取得貨源。”4月19日,面對人民幣在臺灣的火爆行情,臺灣“中央銀行”副總裁周阿定説。

  預期升值 民眾紛搶購

  島內金融學者表示,人民幣在臺灣如此受熱捧,從短期來看,基於不少機構及民眾都預期人民幣年底前最少升值3%。“人民幣升值是必然。新台幣換成人民幣等升值後再換回去,只賺不賠。”從長期來看,許多臺灣民眾認為人民幣是“很好用的貨幣”,把人民幣和美元等同視之,當成投資保值重要選項。

  據介紹,臺灣民眾投資人民幣大致有兩類:一是手中有美元或新台幣資産者,擔心美元持續貶值或新台幣升值幅度比不上人民幣,全球股市又表現不佳,會直接購買海外掛牌的人民幣指數股票型基金,避險又賺匯差;二是手中持有美元或新台幣者,因經常往來兩岸,就直接到大陸購人民幣存取定存,等待最安全的獲利,或者投資大陸樓市、股市等,追求更高回報。

  “不論哪種投資原因,目前人民幣在臺灣供不應求的現象,説明瞭兩岸經貿關係還沒有完全的正常化,需要進一步突破。”大陸臺灣問題專家王建民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兩岸經貿交流的深入,對人民幣的需求一定是越來越多的。當然,對人民幣預期升值的心理更加劇了對人民幣需求的旺盛。”王建民指出,這也從另一方面充分説明瞭大陸經濟的崛起,人民幣價值的升高,人民幣信譽的不斷提高。“人民幣無疑已經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

  交流熱絡 兩岸大步走

  2008年6月30日,臺灣正式開放人民幣兌換新台幣。至今,人民幣銀行買入約有69億元,賣出則近92億元,相差近22億元。

  “在現階段,人民幣在臺灣還是有限的開放:兌換點少,每人每次兌換額不得超過人民幣2萬元,且要通過第三方提供人民幣。這些限制必然就會造成人民幣供給和需求的矛盾。”王建民建議,未來臺灣對人民幣的需求一定會更大,所以兩岸要儘快建立清算機制。“甚至可以嘗試在兩岸貨物貿易上直接用人民幣結算,作為一個試點。”

  周阿定表示,目前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已到最後階段,希望5月底前能建立清算機制。“人民幣缺貨的根本解決之道還是得靠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建立。人民幣直接由中國人民銀行供應,屆時將可解決人民幣臺灣大缺貨的問題。”

  王建民表示,人民幣在島內自由兌換,是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的重要一步;人民幣在島內受追捧,是兩岸經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現象。“人民幣在臺灣大受歡迎,是一種良好的信號,督促兩岸在金融領域的合作要加快進行,不斷擴大。可以相信的是,人民幣在臺灣會越來越有市場,越來越受歡迎。”(記者 徐蕾)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