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臺灣經濟:“保1”“拼有感”成主軸

時間:2012-12-19 08: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12月18日電 (記者 董會峰 路梅)2012年漸入尾聲,綜合來看,今年臺灣GDP有望增長1%左右。

  臺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8日在臺北舉行“2013台灣經濟情勢總展望”記者會,將今年臺灣GDP增長預測從年中的1.94%下修至0.93%。

  此前,島內多家權威機構發表評估報告,臺灣綜合研究院將今年GDP下修至0.98%,富邦金控的預測為1%。臺“主計總處”則在連續九度下修後,首度將今年經濟增長預測上修至1.13%;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的預測有所微調,但其預測仍在1%以上,為1.19%;國泰臺大産學合作團隊的預測亦為1.19%。

  比較一致的是,各研究機構看好明年,多預測2013年臺灣經濟增長在3%以上,臺灣“經建會”也“唱高調”,把GDP增長3.8%列為明年的目標。眾機構的理由是,臺灣經濟的固有優勢仍在,對經濟貢獻最大的出口淡定回暖,景氣最快情況已過,中國大陸經濟穩中趨快,歐美經濟有改善跡象等。

  臺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認為,臺灣經濟這波復蘇力道不算小,不像2010年的V型,應會是U型復蘇,估計明年GDP至少有3%的增長,苦日子將結束。

  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近日表示,“關關難過關關過”,今年臺灣經濟不佳,但9月起漸好轉,今年“保1”應無問題。他形容,已經看到“隧道盡頭那一線光明”。

  儘管官方頻繁表態,臺灣經濟今年“保1”仍有一定懸念。本月20日,臺灣“經濟部”將公佈11月份外銷訂單統計數據,是業者普遍關注的一個時間點,而主管部門、廠家年底衝外銷訂單的“臨門一腳”,也關乎“保1”能否實現。

  今年以來,在臺灣島內,政治上紛擾不斷,有關年金、勞保、退休等制度改革的爭論很多,無礙“保1”和“拼有感”成為關鍵詞。網路、媒體紛紛進行“有感”調查,就連商家也打出“拼有感”的醒目廣告。需要指出的是,數字是冰冷的,由於物價上漲、荷包縮水、就業大不易、年終獎金減少等因素,臺灣民眾的心理落差甚大。

  中新社記者近日在臺北隨機採訪了一些普通民眾,多認為當局拼“有感經濟”、而自己“無感”。18日,一位程姓計程車司機對記者説,由於經濟不景、工作壓力大,他去年辭掉在一家公益團體的行政工作,改開計程車;而打計程車的人明顯變少了,去年6月他還有約12萬元(新台幣,下同)的月營收,現在一天出車12個小時以上,月營收至多有6、7萬元。

  臺灣《遠見》雜誌不久前公佈的調查顯示,今年第四季臺灣民眾的幸福感創歷史新低。“憂”字,還在一項票選中當選2012年臺灣代表字。

  應該看到,臺灣經濟屬於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受週邊影響頗大,近些年,尚在艱難轉型中。有專家形容,臺灣正面臨貧富所得、城鄉建設、南北發展差距大的挑戰,“三差”對社會結構的衝擊不容忽視;當下島內也存在“三高一低”現象,即學費、房價、物價皆高,唯薪資低。

  臺灣經濟要發展,寄望世界經濟大氣候,有賴臺灣各界的相互包容、不懈努力,需要有更開放的思維和更有力的刺激經濟舉措。而要縮小統計數字與民眾幸福感之間的巨大落差,讓民眾真正“有感”,顯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完)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