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華:九二共識是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基石與保障

時間:2012-11-05 13:18   來源:台灣網

  2008年以來,在“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關係開啟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兩岸經濟合作也由過去“間接、單向”的不正常局面,實現了基本正常化、制度化、機制化,並積極向自由化邁進。從政經互動角度看,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今天的經濟合作成果,而未來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對於未來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更具重要意義。 

  一、“九二共識”是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機制化的基礎 

  2008年以後,兩岸經濟關係取得的一系列歷史性突破和成果,都是基於“九二共識”的兩岸政治基礎。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經貿關係持續快速發展並彼此成為重要貿易、投資夥伴,但直到2008年以前,兩岸經貿關係仍處於間接、單向的不正常狀態,這其中的關鍵是兩岸長期處於政治對立與僵持,缺乏最基本的互信和政治基礎。其一,李、扁時代從“臺獨”路線出發,不僅否認“九二共識”,而且在經濟發展策略上配合“臺獨路線”,力圖選擇一條經濟上與大陸漸行漸遠的發展路線,阻礙“三通”,造成兩岸經濟關係長期處於“間接、單向”的不正常局面。其二,李、扁否認“九二共識”,使兩岸兩會協商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涉及公權力的經濟事務合作更無從談起。其三,在政治對立下,兩岸“三通”等經濟事務在島內被政治化操作,儘管大陸提出一系列務實的政策主張,但難以改變“間接、單向”的基本格局。 

  2008年後,兩岸確立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使兩岸經濟關係實現了一系列歷史性突破。首先,共同堅持“九二共識”使兩岸建立起基本政治互信,兩岸經濟合作在島內主流民意中不再被視為威脅而是機遇,這種觀念與思維的變化,是兩岸經濟合作邁入新局的基本出發點。其次,有了“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兩會商談得以恢復並實現制度化,達成18項重要協議,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機制化得以開啟。第三,有了“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兩岸才能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思路,積極務實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務實地處理了一些涉及政治敏感性的經濟議題,實現了兩岸直接“三通”,達成並實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第四,基於“九二共識”,兩岸實現了公權力互動與合作的制度化、機制化。尤其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的建立,使兩岸相關公權力部門間的互動有了機制化的平臺。 

  兩岸經濟合作的重大成就,加深了臺灣島內主流民意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感知,擴大了對“九二共識”的認知與認同。“九二共識”從對一般民眾而言抽象的政治概念,衍生出物化的和平發展紅利,初步形成了“經中有政、政中有經”、政經良性互動,並推動島內政治生態不斷向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演進。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