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大陸成臺灣經濟轉型“紅利”

時間:2012-10-17 08:49   來源:新華網

  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受阻,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久拖不決,在如此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臺灣經濟如何走出景氣低迷、失業率和通脹率居高不下的困境?

  提升臺灣競爭力,實現經濟轉型,成為10月16日在臺北舉行的“臺灣競爭力高峰會”的主要話題。而過去4年多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臺灣經濟帶來的“紅利效應”,更是受到與會人士的熱議。

  全球經濟震蕩引發“臺灣困境”

  進入2012年之後,世界經濟繼續面臨許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美國和歐洲兩大經濟區域同時出現問題,給包括臺灣在內的世界其他經濟體帶來了嚴峻挑戰。

  在外部不利因素衝擊下,臺灣經濟正面臨轉型、升級的“困境”。截至2012年8月,臺灣景氣持續低迷,景氣對策信號連續10個月保持“藍燈”。與此同時,失業率和通脹率則保持相對高位,特別是年輕人失業率8月份達到12.7%。

  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在“臺灣競爭力高峰會”上致辭時説,過去4年多來,臺灣當局為應對國際經濟動蕩所採取的措施基本正確,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臺灣經濟曾一度快速反彈。但目前臺灣碰到的狀況與當時不同,現在除美國外,歐洲經濟也面臨困境,臺灣要採取不同的策略,促使經濟邁上復蘇之路。

  “大陸紅利”受到各方重視

  相對於國際經濟形勢動蕩,過去4年多來,兩岸恢復中斷多年的制度化協商,大陸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達成18項協議,為臺灣經濟發展帶來了新一波的“大陸紅利”。

  馬英九説,臺灣要擴大就業,不能光靠製造業,而服務業,特別是旅遊業的角色也非常重要。今年臺灣吸引的外來遊客人數可能突破700萬人次,創歷史最高紀錄。過去臺灣每增加100萬外來遊客,平均需要5到10年時間,而在開放大陸游客來臺觀光後,一年就能增加100萬人。

  大陸游客增加,直接帶動了臺灣旅遊業收入的增加。據臺灣兩岸事務主管部門10月14日發佈的數據,截至2012年8月底,大陸游客來臺人數已超過428萬人次,為臺灣帶來約2167億元新台幣(約合46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旅遊業只是“大陸紅利”的一部分,從更廣泛的範圍看,兩岸經貿、投資等聯繫日益密切,正成為推動臺灣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利好因素。

  兩岸關係改善還帶動了臺灣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互動,而臺灣與大陸同文同種,也被國際投資者看好。有著“國際投資大師”之稱的吉姆羅傑斯10月9日來臺演講時就説,他看好亞洲的未來發展,而臺灣的一大優勢正是“講中文”。

  向大陸學習“拼經濟”

  針對臺灣面臨的經濟困境,臺灣當局提出要“拼經濟”。9月下旬剛剛卸任海基會董事長職位的江丙坤當天在“臺灣競爭力高峰會”上致辭時説,臺灣和大陸都曾創造經濟發展的“奇跡”,但過去10多年來,臺灣內部“朝野惡鬥”,“拼政治”代替了“拼經濟”,成為臺灣經濟低迷的重要原因。

  深諳經濟事務的江丙坤特別提到,大陸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為吸引臺商投資,提供了各種便利和優惠條件,全力為臺商服務,值得臺灣學習。

  雖然臺灣經濟目前面臨一些困難,但臺灣的整體國際競爭力依然存在。根據世界經濟論壇9月份在瑞士日內瓦發佈的最新“全球經濟力報告”,臺灣名列第13位。

  在當天的“臺灣競爭力高峰會”上,與會專家、學者表示,臺灣應從“競爭力、幸福力、金融力、決策力”4個方面入手,繼續提升臺灣競爭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記者 明金維 何自力 林甦)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