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將創造雙贏局面

時間:2012-09-03 08:58   來源:台灣網

  8月31日,兩岸簽署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水到渠成。香港《大公報》9月1日發表評論指出,以後兩岸經貿來往可不必再由美元結算,不僅節省匯兌成本,更有助於島內金融業開拓人民幣業務,可謂雙方金融交流的又一歷史里程碑,標誌著兩岸經濟合作將邁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評論摘編如下:

  上月兩岸交流“雙喜臨門”:先是上旬在臺北舉行的第八次“陳江會”簽署了《海峽兩岸投資保護與促進協議》,為兩岸工商界創設了良好的營商環境;昨天兩岸又簽署了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以後兩岸經貿來往可不必再由美元結算,不僅節省匯兌成本,更有助於島內金融業開拓人民幣業務,可謂雙方金融交流的又一歷史里程碑,標誌著兩岸經濟合作將邁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與兩岸簽署投保協議一樣,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也經過了長達兩年的協商和洽談,正是“有志者事竟成”,無論遇到多大的分歧,兩岸本著為人民謀利的最高宗旨,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題,跨過了一道又一道障礙。早在上世紀80年代,兩岸就開始了經貿往來,但唯獨金融業,由於是敏感的特許行業,加之當時兩岸關係起伏不定,臺海局勢動蕩不平,大陸方面和臺灣方面對合作事宜均存顧慮和戒心。然而,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兩岸金融滯後勢必掣肘兩岸經濟合作。

  去年兩岸貿易往來高達1600億美元,雙方經貿關係已是密不可分,但結算匯款卻仍要假外人之手,讓不少臺商抱怨不已。因此,昨天有臺商以“久旱逢甘霖”來形容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對商界的重要性,一點也不誇張。以前島內商家匯款到大陸,必須先到島內銀行把新台幣兌換成美元,島內銀行再把美元匯到大陸的銀行,然後再轉成人民幣。如此既增加了匯款成本,又要承擔美元幣值的波動風險。因此,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已是刻不容緩。但由於事涉複雜的金融規定和相關法規,建立貨幣清算機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兩岸有關部門醞釀已久、詳細規劃、循序漸進,為兩岸金融合作準備必要的“軟體”和“硬體”。

  國民黨當局于2008年5月20日重新上臺,並致力改善兩岸關係,隔天即修法開放人民幣在臺灣兌換。2009年兩岸相繼簽署了金融合作協議、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但使兩岸金融交流得以進一步提升,還要歸功於2010年兩岸簽署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當中針對兩岸銀行進入各自區域設分行,兩岸有關部門均大開綠燈。迄今,大陸已批准10家臺資銀行在大陸設立分行,其中8家已開業、一家獲准開辦臺資企業人民幣業務。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也于月前在臺北開展業務。兩岸銀行互設銀行,不僅可為各自的在地企業提供更好的融資服務,更為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提供了“硬體”。萬事俱備,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也水到渠成了。

  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不僅為兩岸經貿結算提供更多幣種,還為島內金融機構帶來人民幣業務的廣闊市場。由於島內市場小,銀行多,競爭大,金融業獲利不佳,而開拓頗具潛力的人民幣業務顯然是臺灣金融機構突破瓶頸的良策。

  兩岸本就是一家,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以自家貨幣結算,毋須讓美元再賺一手。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將創造雙贏局面。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