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深水區”的ECFA協商如何克難前行?

時間:2012-07-30 08:41   來源:新華網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經濟觀察)步入“深水區”的ECFA協商如何克難前行?

  新華網哈爾濱7月29日電 (記者 林甦 劉景洋 高星)據大陸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上半年兩岸貿易總值下降了5.2%,為750.2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灣的出口165億美元,下降了5.8%,自臺灣進口582.2億美元,下降了5%。

  在相對困難的形勢下,今年上半年,大陸進口臺灣ECFA早收清單項下的社會商品的貨值仍達39.1億美元,增長了1.04倍,關稅優惠15.4億元人民幣,增長了3.34倍。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對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所體現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一斑。正在哈爾濱舉行的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多位參會人士均在演講或受訪時盤點了ECFA為兩岸經濟交流所帶來的“厚利”。

  從今年1月1日起,ECFA早收清單實施進入分三步降稅的第二階段,94.5%的早收産品關稅降為零。臺方統計顯示,從去年初ECFA早收清單實施至今年3月底,ECFA早收清單共為臺灣廠商節省2.25億美元關稅。

  作為一個框架性協議,ECFA早收清單所涉的800余項減稅産品,畢竟只是兩岸貿易8000多種商品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包括服務貿易、相互投資的許多項目的開放仍待進一步協商。

  兩岸的多位經濟學家和官員在論壇期間受訪或演講時均表示,隨著ECFA逐漸步入“深水區”,協商面對的難點難題會越來越多。一方面需要兩岸雙方夯實基礎,另一方面不斷發揮善意,擴大胸懷,共同推進後續協商進程,惠及兩岸民眾。

  在28日的開幕式主題演講上,論壇特邀嘉賓、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表示,目前,兩岸雙方業務主管部門正積極推進ECFA後續協議的商談,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議已分別進行了多輪商談,取得了積極有效的進展;爭端解決協議商談也正在推進之中。

  但他也坦承,由於兩岸後續商談範圍廣、內容多,涉及的技術性問題更加複雜,雙方主談業務部門要在目前政策、體制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下進行充分的溝通和調整對接,還需要時間。

  在分論壇的主題發言中,臺灣政治大學經濟係特聘教授林祖嘉提出,為保持ECFA為兩岸帶來的經濟效益和貿易自由化程度,進一步推進後續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商具有一定的急迫性。

  他由此建議,從提高時效上考慮,對於某些項目可採取延長降稅時程,或是分階段降稅的方式處理,從而降低難度並輔助弱勢産業升級。

  大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莊芮認為,在ECFA後續協商的進程中,早期收穫仍是兩岸開放市場的重要依據,因此,早收計劃的落實問題仍值得高度關注。

  她舉例説,儘管臺灣中小企業申請ECFA原産地證書廠家數已超過80%,較大型企業更為活躍。但總體來講,ECFA原産地證書利用率仍較低。如兩岸能協商進一步放寬在區域價值成分標準上的限制,相信原産地證書利用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還有臺灣學者從産業合作的角度,為未來ECFA協商的方向闡述了自己的思考。臺灣知識經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兩岸投資保障協議的簽署即將變為現實,在ECFA架構的充實、擴大的過程中,應加入有利於增進兩岸相互投資,形成不同分工層次的內容。

  他認為,兩岸後續貨品貿易、服務貿易之協商,可將“十二五”規劃中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納入,以賦予引導臺灣經濟轉型之任務。

  莊芮更強調兩岸在協商中面對困難時的“胸懷”。她表示,面對國際經濟環境不佳的現實,以及周邊各經濟體不斷擴大合作機制的情形下,“風物長宜放眼量”,擴大開放範圍,加大開放力度。

  蔣耀平也表示,相信只要雙方秉持“平等互惠、循序漸進”的原則,善意互動、相向而行,最終必能克服困難、消除差距,促成後續協議成熟一項、簽署一項。

編輯:米廣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