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稱退休年齡暫不調整 彈性退休需配套改革

時間:2012-06-21 10: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21日電(財經頻道 種卿) 6月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負責人在回復網友提問時曾表示:相應推遲退休年齡已是必然趨勢,人社部將會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的政策建議。此言一齣頓時引起輿論熱議,就現下國內老齡化的水準,到底選擇什麼時機推出彈性“退休制度”更為合適;面對各方的不同訴求,政府又該推出哪些配套改革措施以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人民日報》20日報道指出,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對“彈性退休”政策做出解釋時表示,目前,人社部的確在對“延遲退休年齡”展開研究以為國家提出相關建議;但進行政策研究不代表現行退休年齡規定即將更改。事實上,早在2005年,當時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就進行過此類研究。

  “延遲退休”時機未到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退休年齡政策方面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退休年齡偏低與人口壽命延長的矛盾。目前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3.5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二是女職工按不同身份執行兩種退休年齡,實際工作中引發諸多糾紛。

  不難看出,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大是提出“彈性退休”政策的重要因素,或者説就是主要原因。“養老金缺口”所帶來的支出壓力,早已是業界共識。許多業內人士就認為,延遲退休可成為緩解這一壓力的重要途徑。

  但是,從養老金的收支狀況來看,目前中國的養老基金並無壓力。據人民網19日消息,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督司副司長張浩在當日舉辦的中國養老金融論壇上表示,目前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結余已經達到1.9萬億。

  此外,從近期來自媒體的多次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公眾對“提高退休年齡”普遍抱以反對態度。6月6日,在人民網推出相關調查的1日內,就有78.5%網友表示反對彈性延遲領養老金年齡,認為不利於年輕人就業;僅有10.6%人支援,認為平均壽命延長,養老金缺口大;另有8.6%持中立態度,認為應該根據自願來選擇是否延長。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認為,目前我國實際退休年齡在53歲左右,很多地方面臨大量提前退休的情況。雖然不少地方近年出現“用工荒”,但我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勞動力大國,就業形勢在今後一段時期仍將十分嚴峻。因此,像一些媒體所説的“退休年齡提高至65歲甚至更晚”,不會在近期立刻實施。

  協調各方訴求仍需配套改革

  如果“延遲退休”制度一旦推出,就意味著所有的在職員工都將按照新規定的退休年齡執行,但由於勞動者的工作環境、收入情況以及利益點等方面的差異,對政策的態度也可能截然相反。

  人民網報道稱,延遲退休很有可能造成利益集團的不公平分配,延遲退休尤其不利於普通勞動者。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社會保障係副主任李晨光曾,對於企業職工工資低,工作條件惡劣,尤其一些臨近退休的下崗人員等就業困難群體和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的人員延遲退休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因為繳費增加,而領取養老金總數減少。

  與此同時,“延遲退休”政策可能對年輕人就業的影響也備受關注,且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從短期來看,延長退休年齡會縮減崗位需求,影響年輕人的就業形勢;而也有專家認為,延長退休年齡對就業的影響取決於延遲的方式,從長期來看,退休年齡的高低和宏觀就業量不存在直接關係,延遲退休年齡與就業沒有必然的聯繫。

  可見,單一政策的改革和推出很難具備靈活性,其作用效果也較為絕對且很難通過長期的實施進行解決。因此,解決老齡化加劇引發的養老金缺口問題,需要對社保制度、退休制度甚至是就業制度的多方面調整共同達成,而非單一措施就能根除。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社會保障系主任褚福靈就表示,為應對老年風險,中國應建立老年風險的內在應變機制,例如延長法定退休年齡,實行彈性退休制。可以考慮採取“女先男後,小步漸進”的延長退休年齡方略,把退休年齡提高到一個適中的年齡段。另外,中國可以借鑒一些國家採取間接提高退休年齡的辦法,以減少提前退休者的養老金數額。(中新網財經頻道)
編輯:孟雅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