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貨幣清算“曲航”亟待變“直航”

時間:2012-04-04 13:55   來源:新華網

  “兩岸金融合作從最初綻放綠芽,現在已變成綠葉,正在向綠蔭成長。”招商銀行行長兼首席執行官馬蔚華3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的兩岸企業家圓桌會上説。

  兩岸自簽署金融合作協議以及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MOU)以來,金融合作不斷推進。但這片“綠蔭”的滋長中,還面臨一個無法繞過的問題:兩岸貨幣清算機制。

  兩岸貨幣至今並未建立全面的直接清算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在全國兩會期間回答記者問時表示,現有的三個渠道包括:在兩岸合作的框架內解決台幣和人民幣的兌換問題;通過在香港和澳門的清算銀行來辦理;由兩岸銀行各自的代理行提供服務。“這幾個渠道運作都比較通暢,提供的服務涵蓋面也比較寬”。

  然而兩岸貿易額的飛速增長,對兩岸金融合作“提速”提出更高的要求。商務部最新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2011年大陸與臺灣的貿易額為1600.3億美元。這一龐大數字的背後蘊含著兩岸貨幣未能直接清算帶來的龐大經濟成本。

  臺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表示,兩岸貿易通過美元或港幣結算,帶來兩次匯兌匯率風險和手續費損失。如果簽訂貨幣清算機制,兩岸銀行就可以直接用人民幣結算,大大減少損失。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説,兩岸在貿易方面的來往非常多。臺灣在境內開展人民幣投資金融業務的話,完全可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1日在會見前來出席論壇的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代表團名譽團長吳敦義一行時指出,加快推進兩岸金融領域合作。採取積極措施,儘快啟動商議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推進兩岸銀行、證券、保險業建立並完善監管合作機制。

  就兩岸金融業的相互開放,“十二五”規劃提出,全面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擴大兩岸貿易,促進雙向投資,加強新興産業和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合作,推動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

  目前,臺資銀行在大陸設立10個分行,而大陸銀行在臺的4個辦事處僅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剛獲准升為分行。雙方的業務經營範圍還受到政策的諸多限制。此外,大陸銀行在臺灣參股比例最高為5%,而臺灣銀行來大陸參股比例最高為20%。

  分析人士指出,諸多限制無法為兩岸清算機制創造足夠的政策條件。

  “臺灣企業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陸續投資大陸,而我們的金融界落後企業界四分之一個世紀。”臺灣“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副董事長薛香川説。

  臺灣財團法人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執行長洪讀表示,兩岸金融政策的開放步伐跟不上業者需求,需要迎頭趕上。尤其需要放寬對銀行、證券、保險業種種投資限制,加快解決雙方企業界關切許久的兩岸貨幣清算問題,才能開啟兩岸金融合作新紀元,為制度化的經濟合作創造更大的利基。

  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建立,還將有助於擴大人民幣離岸業務、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歐債危機影響、全球景氣尚不明朗的大環境下,臺灣企業界呼籲,爭取臺灣成為香港之外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以參與經營人民幣存放款、貿易融資、金融商品等業務,擴大營運範圍。

  李稻葵説,在臺灣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首先要有結算銀行進行貸投作用,其次要建立在臺人民幣回流的機制。“臺灣的民眾和企業只用人民幣存款的回報是有限的,應該開一個口子,可到大陸或港澳購買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産”。

  “這就像兩岸通航從中停香港到‘三通’,讓兩岸經貿人員往來受益良多。兩岸金融合作為什麼不能儘早直航呢?”許嘉棟説。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