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ECFA時代 兩岸關係可擴大至文化領域

時間:2012-03-27 13:28   來源:法制日報

  可以預計,政治更加互信、經貿往來更加無障礙,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軸。未來四年,兩岸經貿會更加緊密,甚至文化合作談判也有可能開啟

  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當2012年1月14日,馬英九的支援者聚集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前的大馬路上冒雨高聲歡呼時,馬英九得以繼續留住在地區領導人官邸。臺灣人的這一決定再次肯定了馬英九過去四年的兩岸政策。

  而在大陸方面,近年來,對臺政策思路的調整也明顯獲得成效。3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會見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一行。國共領導人再次提到了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並認為這是今後兩岸關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首要關鍵。在“兩會”總理記者會上,溫家寶則希望,在自己任期的最後一年,在加強兩岸經貿關係方面“再做一點實事”。

  可以預計,政治更加互信、經貿往來更加無障礙,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軸。未來四年,兩岸經貿合作會更加緊密,甚至文化合作談判也有可能開啟,但很難進入政治談判等深水區。

  打開經貿合作大門

  過去六十餘年來,兩岸關係是世界上最為特殊的雙邊關係——沒有一個發達經濟體有著臺灣一樣的畸形狀況:雖然大陸是自己最大的貿易夥伴和順差來源,但卻長期無法與大陸實現政治關係正常化,而且在2008年前,雙方沒有任何官方認可的共同處理彼此間往來出現爭議的規則,更別説經濟合作協議。

  顯然這種局面終究無法持續,市場的力量最終成為主導,政治也必須服從市場和資本的運轉。在雙方的政治分歧未能解決之前,經貿往來、人員之間的流動等問題卻可以提前解決。於是人們看到,自2008年以來,兩岸之間透過“兩岸兩會”(海協會與海基會)之間的談判,達成了多項經貿協議,兩岸談判也達成了“先談經濟,然後談文化,最後談政治”的默契。

  在這些經貿協議中,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無疑是最重要的協議。ECFA,可以説是馬英九四年任期中最重要的成就。經濟上,它敲開了臺灣最大貿易夥伴免關稅的大門;政治上,它是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前提下和解後,帶給人民的最大實惠。

  據臺灣官方公佈的統計,在ECFA生效半年時,臺灣整體對大陸出口增長10.5%,臺灣廠商整體節省的關稅超5000萬美元。農産品方面,僅2011年上半年,出口大陸農漁産品年增長率高達262%。

  未來仍將圍繞ECFA

  因此在未來幾年內,兩岸之間的談判仍然將圍繞ECFA進行。目前,還有“投資保障”、“貨品貿易”和“服務業貿易”等後續協議需要持續談判。這將是未來兩岸協商議題的主旋律。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也稱,要加快ECFA的後續談判,並認為兩岸的金融合作會有進一步的發展,包括推進銀行結算體系的合作、鼓勵雙邊銀行相互參股,為支援經貿合作發揮金融的作用。

  不出意外,在2012年,兩岸會簽署投保協議,臺商在大陸的投資將得到更好的保護。而隨著第二批大陸赴臺個人遊試點城市的開放,站在臺北故宮和101大樓前拍照的大陸游客會更多。

  ECFA的終極目的是撤除大部分關稅、走向最大程度的自由貿易。但在某種程度上説,北京“讓利”的成分更大,以農漁業為例,就算未來四年北京要求開放大陸農漁産品進入臺灣,力度也不會太大。溫家寶總理就在記者會上公開承諾,在加強兩岸經貿交往當中特別要照顧臺灣中小企業、特色産業和基層群眾的利益,尤其是中南部群眾的利益。

  向文化領域推進

  此外,兩岸談判的議題還是有希望擴大到經濟領域以外,比如已經多次提出的“文化交流協議”。胡錦濤在會見吳伯雄時稱,雙方還應該積極考慮在文化教育領域商簽相關協議,以推動兩岸文教交流機制化和向更高水準邁進。“希望通過雙方共同努力,使兩岸同胞在經濟合作中增加共同利益,在文化交流中增強精神紐帶,在直接往來中增進彼此感情,真正像一家人一樣,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經濟和文化領域有望在未來四年內取得進一步突破,但北京和臺北之間很難就政治議題進行談判,兩岸領導人之間的正式會面也只會出現在媒體的期待中。政治統合乃至“終極統一”的方案,會更多地在美、中、臺的學界或者政府週邊智庫裏被提出和討論,但還不會進入官方的話語體系。

  但維持現狀可以起到改變現狀的作用。這可以在民進黨最近作出的改變得到印證。雖然民進黨並沒有改變其基本價值觀,但過去四年裏,越來越多綠營執政縣市,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放下意識形態分歧,選擇登陸招商或者進行旅遊觀光推介。而最近民進黨發言人羅致政的登陸引起綠營內部積極的討論也是很好的證明。

  在戰後初期的德國,曾有高達45%的西德人認為統一是當時“最重要”的問題。此後,西德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將東德接受為一個平等夥伴,時任西德總理勃蘭特更是提出了“以接近求統一”的新東方政策。“新東方政策”的確立與推行對德國的重新統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實現了與東德關係的正常化,密切了兩德之間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説,德國的重新統一與勃蘭特提出和推行的“新東方政策”是分不開的。

  有趣的是,雖然在新東方政策被執行的1970年代中期之後,上述有關統一是否是最重要的問題的統計數字再沒有超過1%,但這種情況下雙方的往來交流反而順暢進行——最終兩德迎來了統一。這或許也是兩岸關係當下最好的寫照——經濟規模更龐大的北京希望臺灣能回到強大且充滿活力的大陸,擁有較為先進社會治理理念的臺灣則希望大陸變得富裕且更加民主與法制。雙方互相欣賞彼此之間的核心價值需要很長的時間,但這將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鄭東陽)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