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審查不嚴格,上傳信息不準確 社保、公積金等信息更新不及時
央行新版個人信用報告最近面世,將不良信用記錄存續時間從過去的“無期”縮短為5年,這一改進獲得了不少讚許。然而,不少消費者反映,新版報告仍然存在許多亟待改進的問題:很多代碼看不懂、個人信息不準確、審查不嚴格、社保公積金信息更新不及時、銀行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等。
代碼太多又沒有注釋,讓人看不懂
記者近日打印一份新版信用報告,“信貸交易信息明細”中有不少“N”、“”、“/”等符號,由于不明白其意思,拿著新版信用報告向銀行工作人員詢問,卻發現很多銀行人士也給不出準確的回答。最後,記者找到廣州某股份制銀行負責個貸審批工作的張先生,才弄明白這些代碼的含義。
張先生說,新版信用報告里並沒有關于這些代碼的注釋。目前個人信用報告主要是提供給銀行的個貸審批人員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狀況,一般只有專業的工作人員能明白這些代碼的含義。
作為一份每個公民都有權利了解的個人報告,新版的報告是不是應該保留老版的注解,讓普通讀者也能一目了然呢?記者採訪了正在某股份制銀行申請個人貸款的劉小姐,劉小姐認為,“確實應該寫清楚,要不然看不明白,還挺著急的,以為自己信用記錄有問題。”
銀行審查不嚴格,上傳信息不準確
“我的身份證幾年前丟失過,被非法分子冒用開辦了信用卡進行透支,上傳信息除了我的名字外,其他的都是錯誤的,銀行居然沒有經過核實,將錯誤的信息和透支逾期的記錄錄入徵信係統里,影響我後來申請房貸的發放。”昨日,王小姐向記者抱怨說。
某股份制銀行負責個人徵信工作的李先生告訴記者,像王小姐這種現象不在少數,個人信用報告應該在有限的篇幅里盡量展示豐富的信息量,而不應該是堆砌過期的、不準確的信息。
“各負責收集信息的銀行應對上傳徵信係統的信息進行核實,並對上傳的信息負責,這就要求人民銀行有獎懲辦法,對提供信息不準確的單位有個約束。”有專家認為。
社保、公積金等信息更新不及時
記者在本人個人信用報告的“公共信息明細”里看到有本人繳納住房公積金和養老保險的記錄,可是“繳費狀態”卻是“銷戶”和“暫停繳費(中斷)”,可實際上記者明明每月都在繳存住房公積金和養老保險,仔細查看,發現繳費單位也登記的不是目前的工作單位,已經是幾年前的信息。
採訪時,不少人表示在個人信用報告里登記的繳納住房公積金和養老保險的記錄很不準確,更新也不及時,基本沒有參考意義。可見新版個人信用報告的“公共信息明細”一欄還須大力改進,應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據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