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提出經濟發展新目標:居民收入翻番

時間:2012-11-28 10: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對人民鄭重承諾 對世界明確昭告

  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變為“建成”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標誌著我國已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各界專家一致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不僅體現在量化指標上,還有賴於全面深化改革與經濟轉型等重大任務的戰略推進。

  【 一字之改凸顯決心 】

  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經歷了數次歷史沿革。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準”,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十八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動員令。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提法的發展與完善體現了黨的發展戰略的“方向一致性、戰略連續性、步驟階段性”,始終向既定目標前行。

  財政部副部長王軍認為,“建設”到“建成”雖一字之改,但內涵極為豐富、深刻,意味著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更明確、要求更嚴格、未來發展的信心更充足。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也表示,“建設”是過程,“建成”是結果,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是對人民的鄭重承諾,對世界的明確昭告。

  【 提出“小康”新的具體要求 】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翻番的量化指標。經濟學家們經過計算認為,達到這一指標是完全現實可行的。

  報告還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準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指出,新要求的提出符合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的實踐需要,具有政策針對性。

  【 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增長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僅意味著數字上的增長,關鍵在於把握和用好戰略機遇,堅持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品質和效益上來。

  專家普遍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認為,中國經濟面臨著外部環境惡化、人口紅利流失的挑戰,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應引起高度重視。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權衡也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本質上就是繼續推動科學發展、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要在推進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網上怎麼看

  ●從目前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指標完成情況看,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居前,而文化産業比重、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文教娛樂佔家庭消費支出比重、單位GDP能耗等諸多指標尚顯落後。

  ——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蔣超良

  ●沒有西部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地處西部的陜西,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仍然是發展的問題,發展仍然是解決民生等許多問題的“硬道理”。

  ——陜西省發改委主任祝作利

  ●西部一些窮縣、弱市,也提出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而每年以20%以上的增速來完成這個目標,導致很多民生問題被忽視。

  ——微博網友杜山駿

  ●到2020年,我希望我能真正融入城市,不管是留在武漢還是回到天門,都能和城裏人一樣,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工作之餘逛逛公園、看看展覽;看病不要動輒上千;孩子就近上學不用交借讀費,父母接到城裏安享晚年。

  ——湖北省天門市在武漢打工青年衛小創

  發展成果惠及全體 執政理念更重民富

  居民收入增長首提量化目標

  本報記者 趙鵬飛

  十八大報告最牽動人心、也最讓老百姓振奮的莫過於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專家普遍認為,黨代會報告首次提出量化的收入翻番目標,把提高居民收入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意味著我們正經歷從追求“國富”到更加重視“民富”的理念轉變,體現了富民追求。

  【 每人平均收入需年增7.2% 】

  “按照規劃慣例,這個‘翻一番’目標自然是扣除價格因素,是貨真價實的倍增計劃。”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説:“翻番目標是以2010年為價格基期,按不變價格來計算的。”權威部門專家也證實,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目標總要求,相關具體部門在操作執行上,要考慮物價因素。

  胡鞍鋼測算,只要今後每人平均收入年均增長7.2%左右,就可以實現到2020年每人平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關鍵是要更高品質、更高水準的增長,是貨真價實的增長。”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分析認為,要想實現收入十年翻番的目標,每年平均增速要達到7.2%或7.3%。

  【 你在2020年能拿多少 】

  “2010年國內生産總值是40萬億元,2020年翻一番,將達到80萬億元。而2010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接近4萬元,到2020年翻番的話,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要超過7萬元。”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呂井海表示。

  呂井海分析稱,從2010年的數據看,在企業新創造價值裏面,有40%-50%分給勞動者。因此,當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80萬億元的時候,能夠分給老百姓的收入達到至少30萬億元。

  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10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為19109元和5919元。專家認為,這並不意味著2020年每人平均收入就是簡單“乘以二”的結果。考慮到通脹因素,到時每人平均收入數字會超出38218元和11838元,扣除價格因素計算,實際收入應達到兩倍的標準。

  【 並非人人收入翻番 】

  “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倍增,不等於到2020年每個人都實現收入翻一倍。”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提醒説,這個倍增應該是讓低收入者收入增長得更多一些,中等收入者平均增長,而高收入者則應該增長得慢一些。這樣,在整體倍增的同時,又合理調整了收入分配關係,這樣的倍增安排老百姓才會滿意。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也表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不是每個人的工資都會增加一倍。每人平均收入倍增也意味著總量增加,但具體到每個人能多分多少,還是靠個人的爭取和努力,以及收入分配等制度體系的完善。

  在馬建堂看來,縮小收入差距也是保障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條件。他認為,只有進一步理順我們收入分配的關係,整頓治理好收入分配的秩序,才能發揮好分配對收入的反作用。

  網上怎麼議

  ●十八大提出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增長的量化指標,這是黨和政府在改善民生上自我加壓。這一目標的實現,無疑意味著百姓的錢袋子將更鼓,生活將更加富足、更有品質。

  ——網友“陳二厚”

  ●要翻番,必須按照十八大精神,走農業現代化道路。

  ——湖北省潛江市老新鎮安定村書記張天華

  ●確保每人平均收入增加,首先要靠經濟發展。沒有經濟增長,改善生活就難以實現。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

  ●這説明我們不是一味追求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而是下決心更加重視居民收入的提高,體現了民生優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向外界傳遞出未來中國更加重視經濟發展品質、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號。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

  ●這個溫暖人心的量化指標,是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生動寫照。

  ——網友“英雄會哭”

  完善多層次金融體系 滿足多樣化融資需求

  民營金融機構迎來發展春天

  本報記者 羅蘭

  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步伐日益加快,十八大報告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明確提出,將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

  【 民資加盟金融業門檻高 】

  雖然我國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改革的程度不斷加深,但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還面臨諸多障礙。統計顯示,目前國有或國有控股銀行佔有金融資源比例過高,民營金融資源佔比很小;大中型金融機構比例過高,小型金融機構比例偏低。

  “我國現有金融機構的結構還不盡合理,表現在國有控股大型金融機構佔絕對優勢,同時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機構的門檻偏高。”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副部長徐洪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在設立金融機構時,民營資本只能參股,單一股東持股是被嚴格限制的,並且民營資本不能作為主要發起人。

  徐洪才指出,由於我國金融結構單一和不合理,所以難以滿足企業多樣性的融資需求。他解釋説,中、小、微企業、個體、社區、“三農”和零售企業,由於規模小,實力不大,大型金融機構看不上它們,而這些企業又是實體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它們有大量的融資發展需求。此次十八大報告就是要從政策上打破金融領域國有壟斷的現狀,發揮民營經濟的競爭力,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品質和效率。

  【 為社區中小微企業服務 】

  民營資本將如何進入金融領域?央行行長周小川指出,要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發展社區類金融服務企業,擴大新型資訊科技在金融服務領域的運用。加強統籌協調,增強基層金融機構的監管力量,並通過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等途徑,為民營中小金融機構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專家認為,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應避免與大型國有金融機構産生同質化競爭,要讓大中小金融機構功能互補,展開錯位競爭。

  徐洪才表示,應降低民營資本準入金融領域的門檻,要把大多數民營金融機構建成為區域性、社區、“三農”服務的中小型金融機構;在業務上要拓展服務內容,比如消費信貸服務,養老金融服務,農村保險服務等,通過金融服務支援消費,發展內需驅動型、消費驅動型的金融服務業。

  【 應實行差別化監管 】

  大量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後,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監管是個新課題。對此,徐洪才認為,對民營金融機構要實行差別化監管,不能完全照搬大金融機構標準,比如在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比、資本充足率等要求上,可適當靈活一些,要更貼近市場。要對民營金融機構多引導、輔導和幫助,同時適當地發揮地方金融監管單位的積極性和作用。還可以考慮引入外資與民營資本一起搞活金融機構。

  山東鄒平浦發村鎮銀行行長倪明軍提醒,監管層應防範風險。寶瑞通房産經營中心執行官徐雲鵬認為,在民間資本對金融領域渴求度不斷提升的當下,對民營金融機構的立法管理層級應不斷提升。

  網上怎麼説

  ●中國金融體系的主體還是大國有企業,引進民營的機制,真正誕生市場化的金融家,這是金融改革最核心的。

  ——泰康人壽董事長兼CEO陳東升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獲得國家許可之後,“地下錢莊”成為“陽光錢莊”,大多數灰色甚至黑色的金融隱患就會自然消解。

  ——上海網民

  ●希望能夠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沒想到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真是急我們之所急,想我們之所想啊!

  ——貴州“小業主”

  ●進入銀行業是民企日思夜想之夢。改革開放的主線是黨帶領我們突破一切阻力搞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的精髓便是競爭。只有民營資本才能夠形成充分的競爭。

  ——重慶網友

  增強國際化經營 走向産業鏈高端

  培育跨國公司成為明確目標

  本報記者 周小苑

  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準的跨國公司。專家認為,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逐步走出國門,但是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公司還不多。因此,未來我們要努力培育在全球産業鏈中處於優勢地位,掌握産業話語權,佔據國際市場主要份額,具有世界影響的跨國公司。

  【 具有世界水準的企業還很少 】

  2012年,中國在世界500強上榜企業達到79家,比2011年增加了10家,成為上榜總數僅次於美國的國家。然而,能夠進入前200強的企業只有3家,無論在數量還是品質上都與發達國家跨國企業存在不小差距。

  “具有世界水準的跨國公司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要在所在行業中擁有話語權,要對國際市場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主導權,要在國際産業鏈條中處於高端地位。”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對本報記者表示,這些年很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在海外設點不少,但大多只是為了做大而做大,經營水準卻不高,風險掌控能力比較差。走出去戰略的規模雖然上去了,但是優質的、賺錢的項目並不多。所以,不要以為在海外建了幾個分公司就能稱作跨國公司,這和具有影響力的跨國公司的標準還差得很遠。

  【 阻力和障礙將會更多 】

  隨著中國高端製造業競爭力的不斷提高,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障礙和阻力,既有發達國家的資本和技術優勢形成的壓力,也有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依靠更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帶來的挑戰。

  “尤其是進入高端領域,中國企業將面對很多無形的貿易壁壘。”白明表示,某些國家雖然表面上歡迎中國企業去投資,但是其目的只是為了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就業。你要帶給他飯碗他樂意,但是要是因此搶了他的飯碗,他可就不願意了。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資本運營研究中心主任馮鵬程認為,從價值鏈、行銷曲線來看,中國企業追趕其他企業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因為中國的企業基本上都處在微笑曲線的底端,而現在微笑曲線的兩邊越來越陡,中國在底端這一部分的生産利潤越來越薄。

  【 走出去更要注重品質 】

  從長遠來看,要真正實施好走出去戰略,就必須努力培育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對此,白明認為,走出去首先要把握正確的方向,它既是我們的戰略目標,也要通過它來擴大國際市場,同時要發揮比較優勢,使走出去的每一步都能帶來長遠利益,為我們經濟發展形成更強有力的保障。第二,走出去不要盲目,不為了完成任務而鋪攤子,還要講品質,過去是一擁而上,並購成本很高。現在要抓住金融危機的有利時機,以較低的價格收購優質的項目。第三,中國企業要遵守國外的法律法規、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正確處理好與當地商業合作夥伴的關係,重視工會和勞資關係,關注當地政局變化,從而避免損失。

  網上怎麼論

  ●加快“走出去”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要求。

  ——網友李錦

  ●世界一流企業的主要特徵是:主業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和國際知名品牌;具有較強的國際化經營能力;在國際同行業中綜合指標處於先進水準,形象良好,有影響力。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董事長任洪斌

  ●中國外匯資金相當充裕,國家鼓勵企業向外投資;而中國企業實力壯大,過剩産能需要找到新的市場,這樣,未來大量中國企業通過海外投資或收購,加速國際化路線也就順理成章。

  ——商務部國際研究院前副院長李雨時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知名品牌,如果不定位在全球市場,也就是不定位在跨國公司的話,那是無法做成的。

  ——中航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

  ●中國企業的對策,首先就是創新,核心競爭力要建立在自己創新的技術和産品上。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總經理熊群力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