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跨越發展的中國創舉

時間:2012-10-26 08:41   來源:人民日報

  “東方新神話”;

  “照耀全球經濟信心的燈塔”;

  “唯一打破經濟學教科書常規的國家”……

  在世界眼裏,“2002—2012”這一看似普通的歷史單元,已成為新中國歷史上跨越發展的重要時期。

  是什麼讓中國巨大的發展潛能噴薄而出、財富像泉水般涌流?是什麼讓社會主義生命力凸現,重新激活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全新想像?

  不同的人或許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個認識已成為共識: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造就了中國大地上波瀾壯闊的時代巨變。

  昨天,我們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對世界的歷史性貢獻。

  今天,我們深化改革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走向復興的“中國道路”提供著良好的“體制環境”。

  體制環境更完善

  市場經濟體制的支柱愈益堅實,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實現著亙古未有的結合

  只有回首過去,才知道自己已經走出多遠。

  輕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里程碑,我們分明可以看到那清晰的“三大步”:

  3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打開。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一步步加深,改革沿著市場取向一步步推進。

  20年前,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黨做出了歷史性的抉擇,改革從此奠定了更明確的方向。

  10年前,黨的十六大宣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年風雲際會,十年風雨兼程。今天,中國的“體制環境”逐步走向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支柱”正愈益堅實。

  市場主體更富活力——過去,國有企業被比作低效、愚笨的“大恐龍”;現在,大多數國企實行了股份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治理結構,成為上市公司。國有企業,分明是騰躍太空的“中國龍”。

  “股改上市後,國有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僅‘形似’,還做到了‘神似’,”十八大代表、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説,“如今,建行的董事們在討論一些議案時會爭得面紅耳赤,表決時有人投棄權票和反對票。由於董事會不能干預具體經營,我擔任董事長8個多月來,沒批過一分錢貸款,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

  市場體系更加發達——過去,連一盒火柴的價格都要國家制定;現在,95%以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由市場決定。過去,人們不知股票為何物,首家股份制企業北京天橋百貨公司為推銷股票,不得不宣佈,買他們的股票5年後可以“還本”,每年有5.4%的“利息”;現在,中國股市市值已躍居世界第三,股指的漲落牽動著億萬百姓的神經。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正向我們走來。

  宏觀調控體系更趨成熟——過去,政府通過指令性計劃直接干預經濟;現在,財稅、金融等間接調控工具登臺亮相,熨平經濟波動,助力又好又快。

  收入分配和社保體系更為健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我們從過去的家庭保障和單位保障,跨越到今天的社會保障,百姓的“安全網”越編越結實。

  最令人矚目的是,“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在相互的化學反應中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産力。

  “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從這兩個“不等式”中,我們認識到,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並非相互排斥的磁鐵南北極;

  向市場經濟要效率,向社會主義要公平——從這兩個“等式”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完全可以像磁鐵相吸般緊密結合。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兩種優勢的疊加、融合,將釋放出驚人的制度能量。

  這十年,“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正實現著亙古未有的結合。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不是搞“私有化”,而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公有經濟與非公經濟正攜手向前。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非只講效率、不講公平,而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既鼓勵先進、促進發展,又注重社會公平、防止兩極分化。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非不要宏觀調控,而是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注重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每一次危機,都是對制度優勢的考驗。當國際金融危機黑雲壓城、世界經濟一片肅殺時,中國經濟在“看得見的手”的有力托舉下,不僅率先回升,而且逆勢攀升,四年間每人平均GDP翻了一番。外媒感嘆:“‘新版中華經濟體制’展現了它強大的應對能力,中國似乎生活在另一個星球,置身於西方國家遭受的全球危機之外。”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