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應以“三變”應萬變

時間:2012-10-17 10:58   來源:國際商報

  中國對外貿易依然具備內生增長動能,如能實施科學有效的發展戰略,推行積極的促進政策,中國對外貿易引領世界貿易的新一輪增長仍是值得期待的。

  日前海關總署公佈2012年9月進出口數據,與上月相比,9月進出口在數據上主要呈現三個變化:一是進出口增幅明顯高於上月,9月進出口增長6.3%,較上月高出6.1個百分點;二是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9月出口增長9.9%,比上月增加7.2個百分點;三是進口轉跌為升,上月進口增幅為-2.6%,而9月進口增長2.4%。

  9月進出口明顯好于8月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時間節點因素,一般每年的9月都是訂單交單較多的月份,市場開始為耶誕節提前佈局,因此,9月進出口增幅也較高;二是政策預期因素,美國主導的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短期內將帶動原材料價格上漲和消費需求增加,也會相應推動進出口貿易的活躍。

  中國對外貿易增長動能依然強勁

  僅從單月數據的變化還難以判定我國進出口是否出現趨勢性的變化和逆轉,但總體來看,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貿易呈現出三個明顯亮點,即一般貿易增速快於加工貿易,與新興市場貿易優於傳統市場,中西部地區和民營企業成為新增長點,這三大亮點已經成為未來幾年中國對外貿易的總體發展趨勢。

  一般貿易增速快於加工貿易。金融危機以來,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速普遍高於加工貿易,一般貿易佔我國進出口比重節節攀升。2012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額3450.3億美元,同比增長6.3%,其中一般貿易進出口14989.7億美元,同比增長5.9%,較加工貿易增速快3.7個百分點。截止到2012年9月,一般貿易佔我國進出口貿易的57.1%,較上年同期高出4.2個百分點,而加工貿易佔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比重則降至34.5%,較上年同期減少1.4個百分點。

  我國屬於工業化中期國家,提高自主創新水準是這一階段經濟發展的關鍵,一般貿易反映了一個國家自主品牌産品出口能力和創新水準,一般貿易進出口的擴大,既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需要,也是提振我國對外貿易信心的積極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呈現的是此消彼長的態勢,製造業仍是中國的主導産業,儘管成本上漲等因素導致加工貿易的發展優勢減弱,但發展加工貿易有利於鞏固全球製造業中心地位,提升中國工業化發展水準,應避免以一般貿易取代加工貿易的發展理念,形成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雙輪驅動型發展模式。

  與新興市場貿易優於傳統市場。從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出口情況來看,前三季度,除了歐盟、日本和印度外,與其他貿易夥伴的進出口皆為正增長,與美國進出口總額增長9.1%,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進出口分別增長8.7%、7.5%和13.5%。與新興市場也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與東盟、俄羅斯、巴西進出口分別增長8.1%、14.2%和5%,增速最高的為南非,增長37.1%。

  歐盟和日本分別為我國第一和第四大貿易夥伴,與這兩大市場貿易的下降直接影響了2012年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前三季度,我國對歐盟和日本進出口金額分別減少2.7%和1.8%,歐盟和日本分別佔我國對外進出口總值的14.5%和8.8%,僅這兩大市場就下拉我國進出口增幅約0.5個百分點。雖然歐盟和日本都將跟隨美國推動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但由於歐債危機升級的隱患仍未消除,日本經濟衰退導致國內需求減弱,加之“釣魚島事件”,使得中日矛盾尖銳,未來一段時間,企業會減少對這些市場的佈局,中國對歐盟和日本的貿易仍將持續減少,其拖累效應使得我國對外貿易短期內很難實現大幅的增長。

  中西部地區和民營企業成為新增長點。2012年以來,雖然我國進出口貿易一直呈現低速增長態勢,但中西部地區的強勁增長則成為鼓舞市場的一大亮點。前三季度,重慶出口增速為1.5倍,河南、四川和江西的出口增速分別為62.8%、42.8%和39.1%。

  從1~8月的數據來看,進出口增幅最高的省市分別為西藏(183.1%)、重慶(132.9%)、河南(64.3%)、貴州(40.8%)、四川(31.4%)、安徽(26.5%)、江西(24.9%)和雲南(22.4%)。

  此外,民營企業的活躍也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另一個增長亮點。前三季度,民營企業(包括集體、私營企業及其他企業)進出口8779.7億美元,增長18.8%,高出我國外貿總體增速12.6個百分點,其中對出口增量的貢獻率為85.4%,拉動出口增量6.1個百分點;對進口增量的貢獻為78.6%,拉動進口增量4.1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民營企業佔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已由上年同期的27.6%上升至30.9%,提高3.3個百分點。中西部省市的群體性崛起、民營企業的迅速成長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新增長點。

  以“三個轉變”和“三個突破”應對國際市場變化

  上述三個趨勢説明中國對外貿易依然具備內生增長動能,如能實施科學有效的發展戰略,推行積極的促進政策,中國對外貿易引領世界貿易的新一輪增長是值得期待的。

  把握中國外貿發展的戰略機遇期。9月份美國供應商管理協會發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大幅回升至51.5,結束了此前連續3個月低於“50榮枯線”的不景氣狀態,預示著美國採取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在短期內會刺激經濟復蘇,預計從2012年末到2013年,我國對外貿易的外部環境會相應有所改善。但由於刺激政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美國經濟及發達國家經濟本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美國以金融貨幣掌控全球的理念也未見改善,在刺激政策效應發揮完畢後,世界經濟仍有可能陷入新一輪衰退,由外需主導的我國對外貿易仍存在較大的壓力。

  其實,發達國家的調整期也是我們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外貿發展需順應市場的規律,在市場調整期,要避免在數據變化上做文章,以長遠的眼光來謀劃當前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集聚發展的內生動力,推進對外貿易結構的調整和轉型。

  保持對外貿易戰略和政策的穩定。9月以來,我國已出臺了多項措施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國務院辦公廳正式下發《關於促進外貿增長若干意見》,提出了八項舉措;海關總署發佈了16項措施促進外貿穩定增長;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佈規定,取消海關監管手續費;國家質檢總局公佈免收第四季度法定出入境檢驗檢疫費用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市場信心。

  然而,短期政策的密集發佈往往會適得其反,因為政策的不穩定和對新政策的預期會使企業難以確定新的投資和佈局。政策的作用更多地在於預期性和方向性,在世界經濟的下行期,積極的促進政策固然必然,但穩定、長效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和政策可以給企業以明確的預期,更有助於企業的轉型和佈局。

  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和“三個突破”。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從現實層面來看,當前,中國對外貿易還是要尊重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要力爭做到“三個轉變”,即推動對外貿易由政府主導為主向市場和政府共同發揮作用轉變;由量能擴張型發展模式向品質效應型發展模式轉變;由依靠傳統成本優勢向培育綜合要素優勢轉變。

  尤其在三個方面要盡可能實現一些突破:一是將對數據和數量的考核轉向對品質和能力的考核;二是制定與建設創新性國家相適應的進出口戰略;三是形成貿易與産業相協調的對外貿易政策體系。

  若能實現這“三個轉變”和“三個突破”,中國對外貿易就能以“三變”應萬變,不管國際市場如何變化,擁有符合市場需求、順應時代發展、重品質、守信用的中國對外貿易一定可以在國際市場獲得更加穩健、持續、長足的發展。  作者:張莉

  (作者係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所外貿戰略部副主任)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