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500強 不要虛胖要強壯

時間:2012-10-08 09:40   來源:人民日報

  我國大企業長期高速成長所依賴的基本條件發生改變,正處於轉型發展的攻堅階段——

  中國企業500強 不要虛胖要強壯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日前公佈了2012中國企業500強名單及《2012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今年,中國企業500強入圍門檻比上年提高23.3%,而世界500強的入圍門檻只提高了12.6%,這説明中國大企業與國際大企業的規模差距在進一步縮小。然而,500強的企業家們卻並沒有因此而感到高興。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王忠禹説:“當前,全球經濟貿易增長放緩,我國大企業長期高速成長所依賴的基本條件也正在改變,不少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困難。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做優做強的步伐,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擺在我國大企業面前的首要任務。”

  入圍門檻提升,但利潤增幅下降

  今年,中國的大企業更大了。2012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總額達到44.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3.6%;資産總額達到130.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0.40%。其中,有104家企業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比去年增加了27家;有70家企業入圍2012《財富》世界500強,入圍數量首次超過了日本,僅次於美國。

  然而,規模的擴張並沒有帶來效益的增長。2012中國企業500強的收入利潤率為4.7%,比上年下降1.07個百分點,低於美國企業500強2.3個百分點。從凈利潤看,雖然世界企業500強的凈利潤增速也明顯回落,但仍比中國企業500強快1.88個百分點。

  這與經濟大勢有關。回顧2011年,世界經濟總體走勢經歷了一個由較快增長到明顯減速的變化,進入6、7月後,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經濟增速整體下滑。但這也同時暴露出中國大企業應對環境變化能力不足的問題。

  過於依賴政府資源和政策,過於依賴大規模固定投資拉動,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管理粗放……這些都是導致中國大企業應對環境變化能力不足的原因。例如,《2012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指出,國外許多大企業都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長期跟蹤研究宏觀經濟形勢、産業發展規律、競爭對手動態、産業技術更新等。而我國大企業除了少數幾家有實質性的研究機構外,多數企業的研究部門只有十來個人,且主要是給決策者準備發言稿或撰寫企業內部文件,真正的經濟研究任務很少。

  “現在企業都感到了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有時候冬天過去了,沒有春天,直接就是夏天;有時候夏天一過,冬天緊跟著就來了。過去發展粗放一點也能成長,能耗多點也有利潤,現在不行了。”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良説,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必須向著集約化發展轉型,以提高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董事長徐建一認為,轉型,首先要強化自主創新能力,“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産品結構和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在充分學習、借鑒、吸收合資合作夥伴先進技術,快速提升自主産品技術含量的同時,還要堅持增強原始創新能力不動搖。”

  海爾集團公司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則強調了管理的重要性:“企業可持續發展,前提條件是觀念革新,必要條件是創新體系,充分條件是制度創新,而制度創新可以保證創新體系做得更好。當前,企業要積極探索資訊化網路化時代的管理模式。”

  “海外抄底”活躍,但跨國經營水準不高

  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海外資産估值較以往偏低,今年不少大企業都進行了“海外抄底”:中石化收購了美國德溫能源公司頁巖油氣資産1/3的權益;三一重工收購了有全球混凝土機械行業“大象”之稱的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90%的股權;廣西柳工收購了波蘭企業HSW的工程機械事業部……2012中國企業500強中,261家填報海外營業收入數據的企業平均實現海外營業收入191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9.3%;平均海外資産達到290億元,較上年增長28.2%;平均海外員工為3108人,較上年增長29.9%。通過海外收購,中國大企業獲得商譽、新技術和整套先進設備,還進一步增強了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改革開放初期是想辦法“引進來”,現在同時也有能力“走出去”,這體現了中國大企業實力的增強。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國大企業的國際化步伐仍處於初級階段。從體現跨國經營水準的跨國指數看,2012中國100大跨國公司的平均跨國指數僅為12.93%,不僅遠低於2012世界100大跨國公司62.25%的平均水準,而且低於2012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公司38.95%的平均水準。

  “在海外資産品質、業務模式、運營模式、企業文化、人才結構、管理模式、資源整合等方面,我國大企業與國際大企業相比,差距都很大。”中國企業研究院研究員李錦説,世界一流跨國公司可以實現資源的全球化配置。比如,生産線可以建立在生産成本最低的國家,産品則銷售到世界上價格最高和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人才可以從世界不同國家招募,然後派到所需要的地方。這是中國大企業最欠缺的。中國大企業的跨國經營,多是在一些不發達國家承包工程或投資于資源開發,所需要的人員多數由國內派出,産品的主要市場也在國內。

  要想實現資源的全球化配置,企業管理水準必須跟得上。企業應建立起符合自身國際化經營要求的組織架構,以及有效的集團管理模式。比如根據自身特點和戰略需要構建全球協同機制,包括全球統一的業務標準和服務理念,服務於全球戰略的工作目標,以及各部分之間充分合作和資源共用的機制等。

  在這方面,連續四次成功通過並購填補國內空白的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任建新説:“以人力資源配置為例,我們給每個海外集團高管都配了個中國助理,一對一地虛心跟人家學習。同時我們也從海外引進了不少管理人才,我們的子公司藍星集團總部雖然在北京,但是14個高管中有11個都是外國人。”

  小企業配套能力減弱,大企業整體競爭力受到影響

  《2012中國企業500強分析報告》指出,中小微企業的困難正在向大企業傳導。小企業配套生産能力的減弱,影響了大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今年前5個月,浙江工業大型、中型、小微型企業利潤分別下降了23.8%、18.3%和14.3%。李錦説:“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並非割裂存在,更不是對立的,而是産業鏈上的共同體。大企業是骨骼,中小微企業是血肉和神經末梢,中小微企業遇到經營困難,大企業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也是大企業的歷史使命。”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志平説,“大河流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大企業應該成為中小企業的引擎。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把訂單給到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拿到訂單加現金,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才安全。”

  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正是企業聯合發展的好時機。中國企業聯合會建議,大企業要努力建立互利共生的競合關係,即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並購企業與利益攸關方要良性競爭,也要相互合作,相互支援。

  首先,大企業應該幫助産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成長,而不是靠市場地位過度壓縮中小企業利潤。大企業和小企業合作,可以提高專業化協作效率,對大企業自身的發展也是有利的。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剛剛搬到四川德陽的時候,由於缺乏配套生産企業,連螺帽都不得不自己生産,生産效率和管理效率都受到影響。如今,德陽圍繞二重等大企業建起了工業園區,園區內的配套生産企業超過600家,二重所需配件的一半都可以在當地訂購,企業的經營效率也提高了。

  與小企業建立競合關係,還包括提高對産業鏈利益相關者的管控能力。我國大企業在産業鏈中通常扮演著龍頭、核心的角色。如何通過契約和監控機制、聲譽機制、激勵措施等,來提高大企業在産業鏈內部的信任度,並且通過訂立協議、建立合作信任的聯盟關係、建立産業鏈的溝通機制等途徑來保證聯盟的高效率運作;如何從産業組織者的視角出發,構建基於産業治理、産業控制、産業宏觀管理三維度的體系,強化産業鏈整合,提升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將成為大企業未來産業鏈整合所需要考慮的課題。

  其次,大企業之間,也應建立起競合關係。大企業的合作可以降低各種非生産性費用。中國企業聯合會建議,大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可以加強産業鏈企業的聯合,抱團走出去。特別是製造業和基礎設施建築企業,可以攜手開闢海外市場,還可以與國內同行甚至國外同行建立合資、合作關係,或是聯合金融資本,利用金融的力量拓寬市場空間。(本報記者 左婭)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