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屢上品質“黑榜” 監管不力是主因

時間:2012-07-25 10:07   來源:工人日報

  近年來,在“洋奶粉”價格猛漲的同時,與之相伴的卻是“洋奶粉”的品質越來越“不靠譜”,美讚臣、雅培、惠氏等知名洋奶粉從品質不合格,到吃出蟲子甚至頭髮等令人匪夷所思的物品,各種品質問題頻頻被媒體曝光。

  除了“洋奶粉”外,價格昂貴的品牌水——依雲,以及服裝品牌“ZARA”、“H&M”等都是品質“黑榜”常客。

  隨著越來越多洋品牌“品質門”事件的傳出,洋品牌在國人心目中的整體形象已經大不如前,尤其是其實行雙重品質標準、雙重售後服務標準的做法,已經引起了不少中國消費者的反感與憤怒。

  監管不力 監測手段落後

  不可否認,絕大多數跨國企業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業績,都與其具有穩定可靠的産品品質、安全完善的售後服務、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息息相關。

  但現在不少跨國公司在母國和中國的表現往往內外有別,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成了“兩面派”?

  “目前我國在一些産品的安全監測上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有的行業標準過低或過粗,缺乏精細化的評判,這讓跨國公司執行雙重標準鑽了空子。”有評論認為。

  一些洋品牌進入中國後,逐步走上本土化路線,甚至用國內外兩個標準管理其分公司,在生産、銷售環節存在不少漏洞。

  例如,強生嬰兒洗髮水去年被曝含有可致癌物質。自2009年以來,強生産品在各國被召回25次,但這些召回基本上不涉及中國,其改良産品也只在英、日等部分發達國家銷售。面對質疑,強生公司表示,他們的産品完全符合中國國家標準,因此不會召回相關産品。

  一些國外汽車廠商發現産品存在安全問題進行召回時,也往往不將我國包含在內,理由同樣如出一轍:産品符合中國標準。

  而近期宜家召回在中國生産的産品,居然不包括中國,更讓人費解。

  除此之外,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設定的違法成本相對較低,也在客觀上一次次縱容了洋品牌的“犯險”行為。

  2011年4月,聯合利華和寶潔公司因操縱洗衣粉價格,被歐盟反壟斷機構處以3.2億歐元罰款;2009年9月,輝瑞制藥因非法推銷藥物被美國司法部罰款23億美元。

  而在我國,相似的問題,罰單往往只有幾十萬元,堪稱國內處罰大單的沃爾瑪連鎖店銷售假“綠色豬肉”案,最終罰款也只不過269萬元。這點錢對身價幾百億乃至數千億美元的跨國企業來説,只能算是“九牛一毛”,自然不會感到“切膚之痛”。

  雙重標準發人深思

  福建名仕律師事務所律師周元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部分洋品牌藉口我國國家標準低於國際標準,為其缺陷産品做“擋箭牌”,損害我國消費者的利益,我國國家標準制定者就必須站在中國消費者的立場上,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制定更高的標準,全力扭轉洋品牌在我國頻頻出現産品標準“合法歧視”的怪相。

  監管部門執法不能手軟,不能因為是跨國企業,是利稅大戶,就對其違規行為網開一面。“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的做法,損害的是整個市場的公平和廣大消費者的權益,同樣也損害我國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正相反,大品牌、洋品牌一旦出事,波及的人會更多、危害性更大,更應該嚴厲處罰才對。

  從消費者的層面看,一些洋品牌犧牲品質追逐利潤的手法也是中國消費者“寵”出來的。由於消費者盲目追捧和崇洋心理,許多洋品牌在中國這個廣闊的大市場輕易就能分得一塊“大蛋糕”,即使降低産品品質和服務檔次,大部分消費者仍會買洋品牌的賬。

  經歷了諸多負面事件,籠罩在洋品牌頭上的光環正在逐漸褪去。周元強認為,這種情況恰好給了本土企業一個後來居上的機會。民族品牌能否抓住時機,取得消費者的信任,關鍵要看是否能儘快解決好自身存在的問題,練好品質、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內功。

編輯:米廣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