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為“新一輪返鄉潮”開一劑減稅良藥

時間:2012-07-24 14:59   來源:羊城晚報

  報載,記者日前走訪浙江、江蘇等多家企業及河南等勞動力輸出大省時發現,受傳統出口産業不振、房地産宏觀調控等因素影響,以前在春節前才出現的民工返鄉,此時在多地提前出現。上一次“返鄉潮”發生在2008年10月,這次“返鄉潮”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首次出現。(7月23日《中國證券報》)

  這次“返鄉潮”顯然不同於2008年。上一次“返鄉潮”,是因為美國金融危機導致出口下降影響就業,而這次“返鄉潮”不完全是因為歐債危機導致出口下降,還與國內經濟發展矛盾、經濟增長放緩有關。因此,保就業不能完全照搬2008年的做法,對於今年“返鄉潮”,應該準確診斷對症下藥。

  眾所週知,就業問題既是一個民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一方面,促進就業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有著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就業情況尤其是農民工的就業情況,更是我們這個製造業大國的經濟晴雨錶。

  因此,保就業的意義重大。目前這股“返鄉潮”,顯然是在提醒我們加大保就業的力度。那麼,如何來保就業?國務院今年重提“穩增長”,就有穩就業的考慮。但是,今年穩增長是與調結構掛鉤的,恐怕需要一個過程,那麼,“返鄉潮”也有可能持續。

  可見,我們必須對這一輪“返鄉潮”有理性認識。比如,農民工為何返鄉,究竟誰在返鄉。專家稱這次屬於結構性用工矛盾。從記者在浙江的調查情況來看,確實是高端企業出口訂單影響不大,高級技工比較吃香,而低端企業和低端工人則受訂單影響比較大。

  也就是説,這輪“返鄉潮”是好事也是壞事。能倒逼企業、工人轉型升級,能倒逼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當然是好事。但同時,也給失業、返鄉人群帶來生存壓力,導致某些公共政策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譬如,工資集體協商、工資增長機制、最低工資保障等制度和機制有可能受到影響——2008年就有過,未必是好事。

  據悉,目前河南等地已經注意到“返鄉潮”,地方人社部門表示將掌握農民工就業動態、對民工開展就業培訓、扶持民工回鄉創業等,以化解返鄉人員的就業壓力。這些舉措無疑會有效果,但作用有多大,還需觀察。

  在筆者看來,對這一輪“返鄉潮”實施積極的減稅政策是一劑良藥。

  首先,這一輪“返鄉潮”屬於結構性用工問題,與經濟結構性矛盾有很大關係,而減稅就是加快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辦法,以大幅減稅再輔助信貸政策來鼓勵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在轉型方向和方式上進行科學引導,避免企業轉型導致減産、失業。

  其次,通過減稅讓利給企業,減少企業生存壓力,就能減少農民工失業。以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為主的流轉稅體系,應成為減稅的重點。尤其是,針對企業的減稅政策應該與就業情況、工人工資等問題掛鉤。也就是説,減稅不能給企業主送錢,而是要達到鼓勵企業轉型升級和解決就業的目的。

  再者,減稅能擴大內需,進而減少失業。出口訂單減少後,外貿型企業可以轉為內銷,但前提是內需還需要提振。筆者以為,目前影響內需的主要路障是物價過高,而物價過高的重要原因是“稅分”過大。只有大幅減稅才能提振內需。過去,已有各種減稅去費措施,但力度還不夠。

  現在的問題在於,有關方面究竟是想穩稅收、穩財政收入,還是想著穩增長、穩就業。在筆者看來,這是“小河”與“大河”的關係,只要穩增長、穩就業讓“大河”裏有水,財政收入這條“小河”才會有水。如果捨不得減稅,財政收入恐怕也穩不住。

編輯:米廣強

相關新聞

圖片